长子县致力于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依托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着力改善土壤条件作为关键切入点,通过优化农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春末时分,位于晋东南地区发鸠山脚下的长子县石哲镇,一片3860亩的有机旱作农业封闭试验示范区里,农民们正忙碌地播种谷物、栽种辣椒、培育连翘……他们穿梭于田野之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耕画卷。在长子,一场关乎农产品有效供应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悄无声息地展开。
科技先行——让农产品供给全面提升
“请问蔬菜专家章文洪,辣椒种植对土地有什么要求?”
“要求土壤耕耘深厚、水源无污染、排灌方便。”
“我问一下植保专家郭梅花,辣椒苗如何保证高成活率?”
辣椒种植宜选择在阴天或是晴天下午三点之后进行,种植前一日需确保土壤充分湿润,起苗时应当尽量保留较多的原生长土壤。
……
在今年春耕播种的前夕,长子县农业委员会组织了一场露天尖椒种植技术的培训活动。活动现场,台上坐着来自省、市、县的三位农业专家,而台下则聚集了130多位来自各个乡镇的科技先锋。“有了这些技术的支持,我种植辣椒的信心更加坚定。今年,我成功流转了100亩土地,使得种植面积增加到了200亩。”谈及科技培训的益处,石哲镇西汉村的种植大户曹建斌显得信心满满。
一技在手,种田不愁。为破解农民面临不愿改变种植结构或不知如何种植高效作物的两难境地,长子县去年与省农科院达成一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今年又特邀该院十余位专家编制了《长子县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总体计划》。同时,全县设立了六个融合科技咨询、人才培养、产品研发和技术推广等多功能的试验示范基地,以此进一步凸显科技引领作用,激励众多农户投身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之中。
农业技术推广在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在最近两年里,长子县借助全县范围内的5个区域农技站,设立了12个村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点,并选任了24位村级技术指导员,同时挑选了120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实施“无缝隙、全方位”的技术推广模式,新品种、新技术和能源得以迅速传播,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李伟主任表示,在2017年,他们共对超过2000名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进行了培训,其中610人参与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课程。这些掌握了农业技术的农民开始转向种植蔬菜、杂粮以及中药材等作物,同时,众多农业领域的创新经营主体和种植养殖大户也逐步崛起,成为了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省农科院农技推广处的副处长马宏斌深有感触地表示,为了确保农产品的数量、种类和品质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农民们必须掌握那些先进且实用的技术。
土壤改良——让土地满足有机旱作的需求
长子县是全省蛋鸡养殖的核心县份以及瘦肉型生猪的主产区,该县每年产出约三十万吨以上的畜禽粪便及污水,但在2015年之前,这些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极低,成为了阻碍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县长赵永进提出了一个想法,他指出,一方面,由于长期施用化肥,土地出现了板结和盐碱化的问题;另一方面,畜禽粪便的无序排放也造成了严重的粪污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建议大力推广有机肥产业,将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资源,用于改善土壤质量,并生产出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为此,长子县相继颁布了《2015年污染治理与减排计划》、《2016年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以及《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与减排措施》等系列政策,从多个角度对粪便污染的处理进行了规范化管理。政府财政拨款1500万元,以此撬动民间资本3600万元,共同投入到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的项目中。正源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新拓养殖有限公司、鑫绿公司以及南陈范先斌家庭农场等众多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构建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机肥的生产加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畜禽废弃物治理工作的全面开展。正源昌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与周边半径15公里内的超过30家小型养殖场达成了粪便收集与处理的合作意向,每年可产出2万吨有机肥料,并将8万吨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
长子县同时推动养殖与种植业的协同发展,精心规划二者之间的协调布局,确保畜牧与粮食、蔬菜、果树的相互支持,从而促进养殖与种植业的和谐共生;借助国家项目资金,在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再利用、化肥农药的双向减少、土壤检测与配方施肥等领域加大投入,依托50个农业合作社,实施了3000亩的绿色高产高效示范项目,并在全县范围内广泛推广土壤改良技术,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耕地生产力水平。
土壤的改善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收入的显著增长。丹西龙鑫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强,在西寺头村建立了254座温室大棚。他与南陈乡的新拓养猪场达成了沼渣和沼液的供应协议,采用有机肥料替代化肥,种植青椒、西葫芦、黄瓜等蔬菜。这些蔬菜不仅销售迅速,而且价格高昂,还贴有“生贵”牌商标,畅销至全国各地。李强向记者表示:“在我看来,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生产出高品质、易于销售的农产品。”
结构调优——让农民在改变中得到实惠
在荒山、梯田以及坡耕地上新种植连翘的农户,将按照不同的评定标准,每亩土地可获得200元至450元的补贴。
昔日,对于新建的面积超过50亩的连片设施蔬菜园区,依据园区的不同种类,每亩可获得1000元至5000元的补贴。
在往昔,那些新发展而成的连片面积超过50亩的露天辣椒种植区,每亩地可获得400元的补贴……
长子县致力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考虑地域特色与产业优势,积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并围绕30万亩的中药材种植、15万亩的高品质蔬菜栽培以及5000万头(只)畜禽养殖的“三大特色基地”建设,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对空间区域布局进行调整。自2016年开始,我国每年均对那些契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作物实施资金支持,并推出了包括10项优惠政策在内的扶持措施,以及土地流转优惠等配套政策,旨在调整种植结构,进而促进有机旱作农业的持续发展。依据长子县《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总体计划》,西部山区将种植17.2万亩的中药材,同时今年将减少3万亩的玉米种植面积,转而种植1.69万亩的小杂粮。在东部平原,新设立了1.2万亩的蔬菜种植园区。由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享受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益处。
风轻轻地吹过来,夹杂着泥土的味,裹着草木的香。
在石哲镇刁黄村,记者有幸遇见了长子县信愿禅耕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赵树盟。去年,赵树盟在村里租用了400亩土地,并雇佣了50多名村民种植丹参。在他的合作社里,参与工作的农民们平均每人增收了5000多元。当时,赵树盟正在田间检查丹参的发芽情况,他笑着对记者表示:“自从县里推出了扶持中药材产业的政策后,村民们种植连翘的热情空前高涨,这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造福当地百姓的产业。”
在优化种植结构的实际操作中,长子县特别强调农业领军企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示范带头功能,使得广大民众切实感受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方兴园区的草莓农庄,已成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范;浩润公司的订单农业,出口创汇屡创新纪录;惠泽公司运用智能化温室大棚技术,成功实现南果北种,火龙果、百香果、红心番石榴等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绿野公司既与养殖业相连长子县共几个乡镇,又与种植业相接,旗下众多农业龙头企业,成为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示范。全县超过一千家农业合作社常年活跃在田野之间,它们为农户种植蔬菜、中草药、小米、红薯等作物提供从种植前到种植中再到销售的全方位服务,进而成为将小规模农户与大产业、大市场紧密连接的桥梁。
长子地区的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正如县委书记李国强所指出,种植模式正从单一走向多样化长子县共几个乡镇,农产品的品质也在从达标向绿色有机的方向转变,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让更多民众享受到了实际利益。(信息来源:山西日报,作者: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