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成都市举办了一场县市新城高质量发展的大会,会上明确提出了“壮大、提升、优化县市新城”的战略规划,旨在切实提升县市新城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全国乃至全省的发展大局。成都的县市新城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精准的策略,才能探索出一条具有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彭州市,作为成都都市圈绿色制造的重要北部基地,同时也是成渝地区油气药菜战略保供的核心区域,正以“迈向千亿城”的宏伟目标为指引,全方位推动产业水平的显著提升。7月2日,成都新材料化工园区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大连理工大学成都研究院成功跻身国家级名录——首批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培育的中试平台名单,成为成都市仅有的两个获此殊荣的中试平台之一;同时,华能燃机热电项目也正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预计将在2025年正式投运。项目投运后,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23.32亿千瓦时,产值有望达到12亿元。
大会结束后,园区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通过深入挖掘四川石化潜力、推动产业链的培育、加强基础设施的短板补充以及扩大园区规模,致力于在2027年实现园区营业收入超过850亿元,并在2029年实现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
成都新材料化工园区
突破氢能“卡脖子”技术 成本降超三成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期发布的首批重点扶持的中试平台名录中,大连理工大学成都分院荣列成都市仅有两家入选单位之一。此番国家级的认可,彰显了彭州在化工新材料核心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研究院最新推出的碱性电解水制氢复合膜顺利通过了初步检测,该膜的耐用性和离子传输效率等核心性能均符合进口同类产品标准,同时其制造成本较之前降低了超过30%。在此之前,此类膜材长期依赖从比利时等欧洲国家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应量也受到限制。研究院综合办公室主任魏巍指出,这项技术预计将使制氢膜的寿命延长至五万小时以上,这将有效促进绿色氢能制备和运营的成本降低与效率提升。据悉,碱性电解水制氢复合膜预计将在明年实现产业化进程,一旦产业化成功,将有助于实现制氢所需全套设施耗材的完全自主国产化生产。
这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溶聚丁苯橡胶结构助剂,主要针对高端汽车轮胎和鞋材等行业的关键问题。这种助剂能够对橡胶中的乙烯基结构(1,2-结构)含量进行灵活调整,范围在30%至60%之间。通过这一调整,橡胶产品拥有了更低的滚动阻力、更优的抗湿滑性能,以及更低的燃油消耗。这些特性使得产品符合我国轮胎标签的A级能耗标准,同时也满足了欧盟绿色轮胎标签的要求。
魏巍表示,我国对溶聚丁苯橡胶助剂的需求量每年超过千吨,然而这种助剂长期以来一直被欧美企业所独占。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技术已经顺利通过了中试阶段,并且目前我们已经与中石油和中石化达成了合作协议。
这一国家级中试平台作为实验室创新与产业化落地的关键桥梁,其日益强盛不仅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后盾,而且也使彭州成为吸引高端创新资源、提高产业水平的“金字招牌”。
园区21个项目筑底 2029年目标破千亿
踏入成都新材料化工园区,华能燃机热电项目正繁忙施工。该项目总投资高达23.56亿元,对于彭州实现绿色能源转型至关重要。一旦2025年投入运营,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23.32亿千瓦时,足以满足约2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并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50万吨。
华能项目仅是展示园区强大活力的一角。园区内共有21个总投资额达73亿元的项目正在同步进行,这些项目涉及高性能合成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以及新型材料等多个不同领域。
成都新材料化工园区
梁恩才,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副部长,指出:园区内已设立13个产业化项目,如昱泰新材料二期等,以及8个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等。当前,园区招商活动主要聚焦于龙头企业的引进。
为了支撑未来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发展,该园区正在积极推动区域扩张和城镇开发边界的调整,并计划增加工业用地面积。这一举措旨在打破当前的空间限制,为后续重大项目的引入以及产业链的拓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彭州正通过技术突破和园区规模扩张,采取独特的策略,加快实现高质量的发展。为了达成2027年850亿、2029年1000亿的营收目标,园区实施了精准的招商引资策略,加强了资源配置,改善了商业环境,旨在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引进、落地、快速建设并良好发展。
王梓棋 红星新闻记者 董馨
编辑 于曼歌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