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田娟
赵婆婆(化姓)的69岁高龄,在7月3日这天,接到了来自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的随访电话。她的眼睛状况已经明显好转,不再有肿胀之苦。两周前,同济军山医院脑科中心携手眼科及其他多学科专家团队,采取独特方法,成功为她清除了脑内的异常连接。
专家团队为赵婆婆进行手术
赵婆婆大约一个多月前,右眼突然出现充血、红肿,眼球还显得突出,视力也有所下降。起初,她以为这仅仅是“红眼病”,于是自行购买了一些外用药物进行治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症状并未得到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在家人陪伴下,赵婆婆决定前往同济医院寻求专业诊断和治疗。眼科医生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赵婆婆的情况可能并非单纯的眼睛疾病,因此他联系了神经外科的于加省教授,并借助脑血管造影这一检查手段,经过深入诊断,最终确诊赵婆婆患有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动静脉瘘。
于加省指出,这种疾病在脑血管疾病中较为罕见且病情严重,其特点是脑内血管出现异常连接,导致原本高压的动脉血液误流入低压的静脉,进而造成“血流倒灌”现象。在此过程中,眼睛往往成为最先受影响的器官,因为大部分血液会滞留在海绵窦内,一旦疾病发作,眼睛中的静脉便会如同被强压的水管一般,出现红肿和凸起。严重情况下,它可能损害大脑的正常运作,导致头痛、眩晕等不适,严重者甚至可能威胁到生命安全。
此类病症通常通过在大腿根部股静脉进行穿刺,沿着血管途径直达脑部实施治疗。然而,赵婆婆的右侧颈内静脉局部出现了阻塞,这就像是一条“老路”被封闭了一样。此外,其他常用的“替代路径”也因为血管过于细小或同样存在阻塞而无法被采纳。
经过跨学科深入研讨,加省团队选择了“另辟蹊径”的策略,决定通过眼睛旁边的一条静脉——“眼上静脉”作为入路,从眼睛周边巧妙地“潜入”,直接抵达病灶核心的“海绵窦”,犹如挖掘隧道般直接封闭异常的通道。这种手术方法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对手术操作的精确性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协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6月17日,同济军山医院介入导管室内,脑科中心的于加省带领团队,携手眼科刘荣主任医师一行,为赵婆婆进行了介入手术。刘荣医生团队在赵婆婆眉弓下方约2厘米处,小心翼翼地切开,暴露出患侧眼上静脉。紧接着,于加省医生团队接过接力棒,将导管精确地送入该血管内部。在高端影像的精准引导下,他们迅速定位了“短路”点,并迅速完成了封堵操作。术后检查结果显示,异常的血流现象已完全消失,标志着手术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术后第六天,赵婆婆的眼部充血状况显著缓解,随后便顺利出院了。
同济医院神经外科、眼科以及麻醉科等科室紧密协作,通过“眼上静脉”这一手术入路,已为超过10名患有类似动静脉瘘病症的患者实施了治疗。这种被称为“杂交手术”的治疗方式,巧妙地绕开了传统手术路径的障碍,直接到达病患部位,显著减少了手术所需时间,且患者术后恢复状况良好。据消息,同济军山医院脑科中心在今年5月21日宣告成立,未来将坚守“创新驱动、精准治疗”的宗旨,主动推进高难度神经介入技术的应用,为广大患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