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众多传统制造业领域崭露头角,其中钢铁、光伏、水泥、煤炭等行业表现出色,整体涨幅普遍超过2%。
我们重点讲一下光伏。
光伏行业在本轮科技股的涨势中显得格外突出,它是唯一一个未曾经历大幅上涨的领域,目前仍处于估值低点。
不过最近一周,光伏似乎也开始蠢蠢欲动,有了向上的苗头。
发生了什么?
行业逻辑改变了吗?
当然,这里的核心变量有两个——
一个是估值。
观察东财光伏设备指数,当前值约在1000点上下,相较2022年的峰值2459点,目前仍处于大约四成的水平。
经过去年至今的一轮大涨之后,绝大多数的科技板块都不便宜了。
眼下依然低估值的光伏行业,肯定是块香饽饽。
二个是政策力量的介入。
光伏产业之前影响其价值评估的主要因素是产能过剩,而要彻底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除非能够淘汰一批企业、让一些落后企业退出市场。
问题是,仅凭市场机制,这种过剩现象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然而目前,政府方面已经等不及了。
近日,一场不事张扬的中央财经委员会高级别会议举行,其核心议题聚焦于“全面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主题没有什么新意,但执行手段在发生变化。
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便是,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的低价无序竞争行为进行整治,同时指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促使落后产能有计划地逐步退出市场。
这举措旨在应对制造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启动一场与2016至2017年间相似的“供给侧改革”运动。
还记得当年的供给侧改革发生了什么吗?
昔日,因房地产库存积压问题,钢铁、煤炭等传统重工业遭遇了与现时相似的严重产能过剩困境,成本与售价颠倒,亏损情况尤为严重。
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具体是从2012年到2016年,市场的作用始终未能奏效,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后来是如何扭转局面的呢?
政府借助高层次的规划,运用有形的力量进行干预,直接发布命令,责令各大龙头企业对相应指标的落后生产能力进行裁减。
经过一年的努力,整个钢铁行业成功扭亏为盈,东财行业指数实现了显著增长,从4000点一跃升至7000点,增幅达到了惊人的75%。
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经验。
显而易见,一旦市场出现失灵,产能过剩的问题便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严重程度已达到干扰整个经济格局的地步。
高层开始借鉴当年的经验,出手了。
今日涨幅领先的钢铁、光伏、水泥、煤炭等行业,均为产能过剩现象的典型体现。
光伏产业之外,其他数个行业在上一轮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同样展现出了出色的成绩。
相较于其他领域,光伏产业在需求潜力以及增长前景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而且在当前的供给行情中,它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板块。
而且,那场会议刚刚落幕,在这短短的两天里,我们明显察觉到行业氛围正经历着一场转变。
说几个消息:
新能源车领域,尤其是那些媒体曝光率较高的行业,比亚迪在6月底悄然结束了其价格战策略。
不用说,肯定是受到窗口了指导。
同样,光伏产业亦面临类似情况,据悉,我国领先的光伏玻璃制造商计划从7月份起统一降低产量,幅度达到30%。
当然,这只是头部企业的举措,中尾部企业还在观望。
预计在7月份,我国玻璃的产量将会降至大约45GW,这一数字较之5月份的50GW减少了大约10%。
关键在于,一旦市场预期发生变动,供需关系将发生逆转,随之而来的便是价格迅速攀升的现象。
据相关报道,近期交易日内,多晶硅2508品种在现货市场连续四个交易日呈现上涨态势,同时,工业硅、玻璃、烧碱以及碳酸锂等期货产品也纷纷出现价格上涨。
在现货、期货以及股价的持续传导效应下,光伏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反转的逻辑逐渐显现。
那么,哪些光伏龙头更值得关注呢?
与众多行业有所区别,在困境反转型行业中投资时,人们更倾向于关注的不是企业的盈利水平和业绩表现。
而是“困境”。
困得越深,亏损越厉害,一旦反转了,弹性才越大。
今日观察那些领涨的光伏行业领军企业,不难发现,它们多数正身处“逆境”之中。
1,大全能源。
今年第一季度的总收入达到了9.0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9.57%,同时,净利润亏损高达5.58亿元。
收入锐减至一半再减半,每季度亏损高达5亿,累积一年则超过20亿,形势严峻,仿佛正朝着破产的方向疾驰。
须知,在两年前的23年第一季度,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48.56亿元,净利润更是高达29.11亿元。
净利润率高达59.94%。
此外,作为多晶硅领域的领军企业,该公司在市场上的份额大约为20%,掌握了行业领先的生产技术,因此其倒闭的可能性极低。
这种落难凤凰,才是值得市场重点关注的标的。
2,东方日升。
第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29.9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9.37%,净利润亏损额为2.66亿元。
光伏组件领域的领军企业,近年来在行业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其产品出货量排名已从原先的行业前六名跌至第十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其依赖的出口业务遭遇了重大挫折。
3,双良节能。
首季度营业收入达到20.7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1.06%,净利润亏损1.61亿元。
光伏硅片及多晶硅还原炉领域领军企业,其单晶硅产量位居行业前列,排名第三,而在多晶硅还原炉市场份额方面更是占据了高达65%的比重。
4,凯盛新能。
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8.91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37.98%,净利润亏损1.25亿元。
光伏玻璃行业中的第二梯队领军企业,其市场占有率大约为5%,在规模上与信义光能和福莱特这两家行业巨头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5,福莱特。
首季度营业收入达到40.7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8.76%;净利润为1.06亿元,同比大幅减少86.03%。
光伏玻璃行业领军企业,其市场占有率高达约25%,盈利能力超越凯盛,然而与去年同期相比,业绩却大幅下滑。
6,赛伍技术。
一季度营业收入达到6.4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7.35%,净利润亏损0.33亿元。
光伏薄膜和背板龙头,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7,通威股份。
第一季度收入达到159.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8.58%,净利润亏损额为25.93亿元。
光伏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在高品质多晶硅生产领域,其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市场份额超过25%;在光伏电池领域,同样连续多年保持全球产量第一,市场份额大约为14%;而在组件业务方面,其出货量位列全球前五。
23年一季度,曾经单季度盈利86亿元,也是落难凤凰的代表。
这类陷入困境的领军企业,若一旦市场周期发生逆转,其恢复能力的潜力将必然非常巨大。
而现在,资本开始进场押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