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新疆作家协会主席刘亮程出席了复旦大学举办的研讨会和朵云书院·旗舰店的分享会。在会上,他分享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刘亮程对文学创作与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写作是朝内跋涉
刘亮程身着一袭白衣,言谈间节奏舒缓,表面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将内心的强烈触动完全融入了文学创作。他将写作视为一次深入灵魂的探险,即便已步入六十岁之龄,听觉有所减弱,但内心的声音却愈发响亮。在他看来,作家在何种年纪创作何种作品,似乎也是天命所归,有些作品只有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才能孕育成熟。
让旧世界重生
他将自己的最新作品命名为“知天命之作”,在创作阶段,他力求完美,甚至能达到闭眼创作的境界。他期望通过这部作品,能让已故的人物再次出现在读者眼前,让过往的故事得以再次呈现,使往昔的世界重现生机。他坚信,文学作品应当蕴含生命的活力,这既涵盖文化的延续,亦涉及个体生命的传承。
现实与梦境
刘亮程自西北地区迁至上海,曾戏称因时差影响,每天睡眠时间减少了两个小时。相较于现实生活,他更倾向于探究梦境,并认为梦境中映射着另一个自我。梦境与现实的时长在人生中是相等的,因此梦境也拥有同等的价值。同时,他频繁遭受噩梦的困扰,每当从梦中醒来,常对现实产生疑问。将这些恐惧记录下来,或许能成为激励自己的力量。
南北写作差异
在讨论江南与北方的居住感受时,刘亮程指出,南方作家的作品往往洋溢着湿润和灵动的特质,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滋养了风格迥异的作家,多样的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思考方式和想象世界的途径,这些差异也在他们的创作风格中得到了明显的展现。
生死观更新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亮程持续更新自己对生死观念的理解,宛如回到那“独居的村落”,探索“土地的故乡”,在那里,各个年龄段的人群让他深刻感受到了生命代际间的传承与延续。
喜欢木工活
他对木工制作充满热情,亲手制作了多件家具;斧头在木头上挥舞,山谷间回响着清脆的敲击声;这种原始的声音让他心醉神迷,仿佛将想象与现实无缝对接。
您是否认同刘亮程的观点,即探讨写作与年龄、现实与梦境之间的关联?敬请点赞、分享,并踊跃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