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家境贫寒,人们都盼着孩子能长得胖乎乎的,认为那象征着富贵和幸福。然而,那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今,若仍旧抱持这种观念,恐怕并非是福。孩子长大后,会发现社会评价的标准不仅仅是外貌,还包括体型。肥胖被普遍认为不美观,然而,问题远不止于外表美观与否。
肥胖并非福祉,亦非仅关乎外表,实则潜藏诸多风险。受旧有观念所束缚,人们对肥胖所带来的危害往往视而不见,甚至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实际上,肥胖与癌症发病率的急剧增加密切相关,实为一大重要诱因。
吸烟与癌症,尤其是肺癌之间的联系,已被众多研究和实际案例所证实,这一点不容置疑。吸烟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导致肺癌的主要发病因素之一,而烟草的滥用则是最大的致癌风险。除了引发肺癌,吸烟还显著提升了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胃癌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相较于吸烟,还有一个潜在威胁并未受到充分关注,那就是体重过重。观察街头巷尾,众多体型肥胖者中,不少自幼便体重超标,饮食上毫无节制,这些圆润的小胖墩在专业人士看来,潜藏着风险,他们是癌症等疾病的高发群体(而不仅仅是癌症)。
民众普遍未将肥胖视为一回事,部分人在减重管理体重时,关注点仅在于外貌形象,而非疾病预防和治疗。实际上,肥胖已被确认为一种疾病,这一点在2013年由美国医学会正式作出认定。
过度肥胖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隐患,其中显著的一点是它显著提升了患多种癌症的可能性,诸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结肠癌、胆囊癌、肾癌、甲状腺癌等。更有美国专家经过研究指出,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肥胖可能取代吸烟,成为美国和英国最主要的致癌因素。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社会进步,导致超重和肥胖人群数量持续攀升,其规模甚至不亚于吸烟者,故而同样需要给予极高的关注。
以乳腺癌为例,相关研究指出,绝经后女性的体重若每增加10%,其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便会增至1.5倍。此外,肥胖与子宫内膜癌之间的联系似乎更为紧密,数据显示,体重超出正常范围9至20公斤的人群,其危险性会提升至3倍,而超过20公斤者,风险则会增至10倍。值得一提的是,与肥胖相关的I型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典型的绝经后肿瘤,其发病机制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绝经后女性的雌激素主要来源于体内肾上腺前体物质向雌激素的转变,这一过程是在脂肪组织中进行的。肥胖女性体内过多的脂肪会促使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以及雄激素通过芳香化作用转化为雌二醇,进而引起雌激素水平的上升。这一现象或许能够解释为何肥胖女性的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发病率相对较高。
怎样才算超重肥胖?体质指数,简称BMI,系全球广泛认可的衡量肥胖程度的分类体系,其计算方式为体重(以公斤为单位)除以身高(以米为单位)的平方,具体公式为:体质指数(BMI)=体重(kg)÷身高^2(m^2)。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BMI值在18.5至24.9之间被视为正常健康体重范围,低于18.5则属于低体重,介于25至29.9之间则被视为超重,而BMI值大于或等于30则表示严重超重或肥胖。建议将体重控制在健康的BMI范围之内的低值。
应适量减少高脂肪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每日最好摄入五种或更多种类的蔬菜和水果。此外,还应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避免长时间久坐。长时间不运动,容易导致肥胖,并增加患结直肠癌及其他多种癌症的风险。建议每工作1至2小时后起身活动15分钟。每日至少保持30分钟以上的运动时间,每周累计运动时间应达到150分钟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