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办事窗口,工作人员动作娴熟地敲打着键盘,扫描着证件,屏幕上信息迅速跳动;而在自助查询终端旁,民众正用手机扫描着不动产权的二维码,土地位置、房屋面积等数据便清晰地展现在他们眼前。最近,这样的情景在市不动产登记大厅屡见不鲜。
数据赋予力量,流程得以精简,服务品质不断升级,群众办事的感受正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
群众扫码办理业务。
数据上“下苦功”
登记查询提质效
不动产登记的核心要素,依赖于权籍资料的完备与标准。自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设立以来,对散布于国土、房管、林业等部门的纸质档案与电子资料进行了集中收集与梳理,从而确保了数据的全面性与完整性;此外,通过实施不动产登记数据的一体化质量检测,构建了“房地合一”的不动产登记数据库,为后续的不动产登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促进数据质量提升和业务处理能力增强,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致力于提升服务效率,创新推出了“一证一码”的不动产登记便捷服务模式,并对“一网通办”平台进行了优化,有效解决了群众查询难题;同时,将地籍图的可视化查询功能融入自助查询终端,使得群众能够实现全天候自助办理业务。
如今,不动产权证书无需附上纸质图纸,权利人仅需用手机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便可便捷地获取不动产证号、位置、地块面积、房屋建筑规模、土地属性、使用目的等详细信息,同时,不动产的抵押、查封等限制状况亦清晰可见。
该措施不仅有效解决了图纸易于遗失和损坏的难题,而且将登记信息的查询方式从传统的线下奔波转变为便捷的掌上办理,显著提高了登记过程的透明度以及民众办理事务的满意度。据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窗口的工作人员所言。
流程上“做减法”
一码贯穿全周期
为“房子”设立一张“终身身份证”,凭借这一唯一标识,可以通行各个环节。以不动产单元代码作为“核心”,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加强了这一代码的应用,成功搭建了一个“一码关联”的全新建设项目管理体系。
市不动产登记及交易服务中心将权籍调查和不动产单元编码工作前置,将其提前至土地审批阶段,从而实现用地规划、建筑施工、工程验收、销售交易等所有后续环节均可共用同一编码系统。在业务处理上,我们力求纵向贯通、横向对接,确保与税务、法院、公证处、住建部门、行政审批机构以及水电气热等九个部门、十一家专业企业以及多家银行系统实现业务协同办理;同时,将地籍调查和预测绘制的成果统一归档入库,实现商品房预售、网上签约、合同签订等信息的跨部门共享,从而让民众在买卖房产的过程中更加便捷。
群众在办理事务时所需提交的文件减少了,等待的时间缩短了,成本也降低了,“即交地即办证”模式现已成为我市不动产管理中的标准做法。
业务上“破壁垒”
民生家务事一次解决
陈女士说,以往普通民众在交易二手房时,最让人烦恼的是房产过户手续完成后,还需逐一前往自来水、电力、燃气、热力等相关部门进行过户手续办理。每个机构都需要提交相关材料,若材料不齐全,还需往返奔波,常常需要耗费整整一天的时间。
针对二手房过户过程中存在的“多头跑”难题,市不动产登记机构与交易中心携手公共事业部门和专营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并推广了“一套材料、一次申请、一窗式受理”的便捷办理方式。通过不动产单元代码作为关键,买卖双方在办理房产过户手续时,只需选择需要一并转移的水电气热等服务,系统便会自动联动相关单位完成办理。
这种“无感过户”的操作方式,将原本需要奔波于多个部门、耗时一整天才能完成的手续,浓缩至一个窗口、仅需一个小时即可完成。这不仅大幅降低了民众奔波的频率,还消除了因材料不齐而反复奔波的困扰,真正达成了“一事一次办”的便民宗旨。
十年辛勤耕耘,初心依旧坚定。在数据整合方面不断努力,流程也得以精简,实现了从“群众跑腿”到“数据跑路”的转变。市不动产登记和交易中心秉承“保护产权、登记为民”的宗旨,持续深化数据赋能工作,便民服务如甘泉般滋润着每一个角落,为优化营商环境贡献了新的力量,开启了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