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孟良崮战役,这乃解放战争中的一场艰苦战斗。当年1947,在陈毅与粟裕的英明指挥下,解放军将国民党整编第74师彻底击败,致使该师全军覆没,师长张灵甫亦在那场激战中英勇牺牲。
近几年来,孟良崮地区兴起了一种现象——有人开始纪念张灵甫,摆放花圈、点燃香烛,甚至有立碑的打算。消息传出后,争议声不断。2020年,粟裕之子粟戎生对此感到无法忍受,于是向山东省军区寄去了一封信,愤怒地质问:“难道我们当初攻打张灵甫是错误的吗?”信件一经公开,网络上立刻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张灵甫,生于1903年8月20日,陕西西安一户农家之子,本名张钟麟,后更名“灵甫”。家境虽贫,他却聪慧过人。十岁那年,他踏入村中私塾,研读数年,最终考入西安市第一师范学校。在此期间,他对书法情有独钟,常赴西安碑林,临摹唐代书法大家的碑帖,技艺颇佳。
1921年,他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然而家境贫寒,仅读了两年便无奈辍学返回家乡,并在那里短暂担任了小学教师。到了1926年,随着北伐战争的爆发,张灵甫被革命的浪潮所激荡,顺利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与林彪、刘志丹等成为了同窗,从此踏上了军旅生涯的道路。
张灵甫在黄埔军校毕业后,投身于国民革命军,从最基层的小排长职位起步,伴随北伐军的征战,凭借卓越的战功,逐渐晋升至团长之位。到了1933年,他在四川地区与红军交战,当时担任的是第一师独立旅第一团的上校团长。
1936年,他因对第二任妻子吴海兰的忠诚产生怀疑,于西安将其杀害,此事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蒋介石亲自介入调查,最终以“误杀”罪名被判刑,服刑数年。抗战爆发之际,国民党的兵力不足,于是将他释放,他随后投奔了旧日上司王耀武,重返军队。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历经数场激烈战斗。1937年年末,他率领305团参与南京的防御战,于淳化镇抵御日军进攻,即便左臂受伤,仍旧坚持指挥战斗,确保部队安全撤退。次年,在徐州会战中,他在三义集对日军土肥原师团发起了围攻,表现卓越,因此晋升为153旅的少将旅长。
1941年10月,万家岭战役爆发,他率领突击队攀登至张古山后山,与日军106师团展开了长达五天五夜的激战,成功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并荣获四等云麾勋章,声名鹊起。翌年,他担任58师师长,在高会战中与日军展开了11天的殊死搏斗,58师因此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最高武功状和“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1944年,他被晋升为74军副军长,到了1945年,他更是荣升为少将。
1946年,国共内战期间,他被委以整编第74师师长之职,该师装备精良,位列国民党“五大主力”之列,深受蒋介石的重视。然而,张灵甫在战场上勇猛异常,偏爱孤军深入。1947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他率领部队直冲解放军指挥部,但部队战线过长,与友军失去联系,最终被困山上,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在44岁那年英勇牺牲。
他的部队在山东犯下了多起恶劣行径,其中张官村惨案尤为严重,仅因村民鞋垫上印有红星图案,便将全村居民杀害;此外,还有不少村庄被付之一炬,景象凄惨。
张灵甫的私生活颇为复杂。他曾四次步入婚姻的殿堂,其中他杀害妻子的行为最为人熟知。在抗战期间,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在内战时期却犯下了错误。因此,对于他的历史评价,人们一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1947年5月,山东沂蒙山区爆发了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一役。当时,国民党军队集结了45万兵力,意图一举吞并山东解放区。张灵甫率领整编第74师从临沂出发,沿着公路直奔坦埠,目标直指解放军的指挥部。他的部队装备了美式武器,战斗力相当强大,然而,他过于急躁,导致部队拉成了一条长长的战线。进入山区后,他们便与其它国民党军队失去了联系。
5月13日,陈毅与粟裕把握住良机,调动了十万解放军,于夜幕降临之际,翻越崇山峻岭,将74师团团围住。张灵甫察觉情况有异,急忙退守至孟良崮山顶,指挥士兵挖掘战壕、堆砌石块、设置机枪,意图固守阵地。翌日5月14日拂晓,战斗正式爆发。解放军第6纵队攻克垛庄,切断敌军退路,第8纵队占领万泉山,成功封锁了包围圈。战斗异常激烈,解放军奋勇攀登山头,而国民党军队则坚守阵地,向下猛烈还击,两军交战,伤亡惨重。
张灵甫在山顶焦急万分,不停地呼喊求援,然而整编第83师的师长李天霞却按兵不动,第25师又因山路崎岖受阻,援军始终没有出现。到了5月15日的下午,解放军发动了全面攻势,炮火猛烈轰炸山顶,步兵从多路向上攀登,逐渐迫近。到了5月16日凌晨,解放军突入指挥中心,张灵甫不幸阵亡,74师的三万两千余人全军覆没。此战缴获了大量装备,使得华东战局瞬间发生了剧变。
战后,张灵甫的遗体被当地居民草率地安葬,那片墓地不久后便失去了踪迹。多年来,他仅仅成为了内战失败的象征。然而,自2015年开始,网络上有人开始推崇他,称他为“抗日英雄”,并前往孟良崮进行祭拜,摆放花圈、燃香,甚至试图为其立碑。2020年10月,粟戎生听闻此事,气愤之余,向山东省军区写信质问:“难道我父亲当年与张灵甫的战斗是错误的吗?”他言及孟良崮之地安葬了2865位解放军英魂,其中亦包含粟裕将军的部分遗骨,对敌将的祭奠显得极不敬重;此外,他还提及了张官村的事件,指出张灵甫的行为颇有不妥。
近几年来,孟良崮周边地区举行张灵甫纪念活动的氛围愈发浓厚。部分人将他视为抗日英雄,纷纷摆放花圈、燃香祭拜,甚至有人提议为其树立纪念碑。网络上,也有众多声音助推这一潮流,将他誉为“国军十大抗日英雄”之一,认为他在抗战中有所贡献,即便牺牲也令人惋惜。
此事引发了广泛争议。有人反对,认为张灵甫在解放战争中是解放军的强劲对手,其部队在山东地区犯下了诸多恶行,诸如张官村惨案,罪行累累。他们认为纪念他是对解放军烈士的不敬。2020年10月,粟戎生得知这一情况后,怒不可遏,向山东省军区寄去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件。
他在信中提及:“听闻祭奠酋长之举,却未见我军英勇之状!”此言意在指出,众人只专注于悼念张灵甫,却忽略了解放军战士们的牺牲。此外,他还强调,孟良崮之战为解放军的辉煌胜利,那里安息着2865名英勇烈士,对张灵甫的祭奠实乃对这些烈士尊严的亵渎。
粟戎生亦指出,张灵甫在国共内战中的所作所为颇为不光彩,诸如张官村的惨案,不能仅凭其曾与日军作战就将其功绩抹去。他质疑道:“难道我父亲当年击败张灵甫,消灭74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吗?”此信件一经公开,网络上便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认为,孟良崮之战是解放军的胜利之地,不宜对其敌将进行祭奠。而反对者则辩称,张灵甫在抗战中功勋卓著,对其祭奠并无不妥,应将内战与抗战分开评价。
粟戎生的信一经发布,网络瞬间掀起轩然大波。众多支持者纷纷表示,孟良崮战役是解放军的荣耀,对张灵甫的纪念过于夸张,应当尊重历史真相。他们还指出张灵甫在山东的恶行,强调不能仅以抗战时期的表现来评价他。而反对者则认为,张灵甫在抗战中的功绩不可否认,纪念他并无不妥,但内战中的责任不能全归咎于他。
历史学家与军事领域的专家亦纷纷加入讨论。其中,部分专家认为,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参与过战斗,然而其军衔并不显赫,所立功勋主要在于执行命令,难以被视作一等一的杰出将领。在内战中,他的指挥出现了失误,甚至有过不当行为,因此对他进行纪念似乎有些过分。这种现象或许源于部分人对历史的认知不够全面,仅关注抗战时期,而忽略了内战的全貌。
山东省军区接到信件后高度重视,随即回复了粟戎生,表示将予以认真处理。随后,政府对孟良崮战役纪念地进行了整治,移除了与张灵甫有关的祭奠物品,重新恢复了解放军胜利地的庄重氛围。这一举措获得了多数人的赞同,他们认为历史应当有明确的标准。
张灵甫这位人物,其历史评价始终未能达成共识。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曾参与数场精彩的战役,甚至得到了蒋介石的赞誉,被誉为“模范军人”,这一点并无异议。然而,在内战时期,他率领74师在山东地区犯下了不少罪行,张官村屠村事件便是其中之一。而在孟良崮战役中,他遭遇了惨重的失败,战术过于冒险,暴露出了他的不足之处。
专家指出,对张灵甫的评价需全面考量。他在抗战中确实有功,但这并不能掩盖他在内战中的过失。那些纪念他的人或许视他为英雄,但他的英雄形象并不能掩饰他在山东所犯下的罪行。孟良崮战役是解放军取得的重大胜利,对解放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而过分纪念张灵甫可能会让人忽视这一历史意义。
孟良崮对张灵甫的祭奠引发了争议,实则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的不同见解。粟戎生的信虽然言辞激烈,但其观点并无偏差——历史应当尊重真相,不能随意解读。张灵甫在抗战中立下战功,在内战中犯下错误,这些都是事实。祭奠他的人或许敬仰他在抗战中的英勇,却忽略了内战中牺牲的2865名烈士,这显得有些不公。
历史并非任人随意编纂的。山东省政府对纪念地的整顿,实属正道,这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在审视历史时,应保持客观,既不应全盘否定,也不应盲目崇拜。孟良崮之战,是解放军取得的辉煌胜利,这一点我们绝不能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