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宝妈在楼下跟我聊起儿子,忍不住叹气:
现在的孩子们真是让人费解,以前一提到要去姥姥家,他们总是兴奋得蹦蹦跳跳的。可如今,一旦提及要去姥姥家,他们的眼神都显得懒散,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还动不动就说‘想休息、不想去’……
哎,这孩子是不是越长大越没良心了?”
确实,这情况并非仅限于个别邻居。我周围的家长们,很多人向我抱怨过类似的事情。
以往踏入姥姥的住所,孩子总是兴奋得挥动手脚。然而,如今提及前往,他似乎就如同即将承受痛苦一般。
“孩子大了,不爱去外婆家,不管怎么说都不想动弹。”
“我妈都七十了,盼着外孙来看她,可孩子越来越躲。”
为啥孩子越大,就越“不喜欢”去姥姥家?
4个原因很现实,你别错怪了。
一:孩子的兴趣变了
还记得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吗?
提及前往姥姥家,眼神顿时闪烁着喜悦:那里有各式各样的零食,还有丰富的玩具,更有精彩的电视节目,让人玩得不忍心离开。
当孩子慢慢长大,他的世界变了。
现今的孩子们,自小学阶段起便拥有了手机和平板,接触到了网络、短视频以及同学之间的社交圈子。
姥姥家虽然还有些亲切感,但没得玩、也没人陪。
对于孩子们而言,“前往姥姥家”这一活动,早已不再是他们眼中的“令人激动的乐事”,反而有可能会变成一件“不那么有趣”的事情。
现实确实让人心酸——孩子的世界愈发多姿多彩,而姥姥的家中却愈发显得宁静。
我们自幼时起,便对跟随大人前往亲戚家中拜访心存抵触,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绪依旧未变。如今,轮到我们的孩子面临同样的境遇。
所以说,并不是孩子不喜欢姥姥了,而是他长大了。
二:跟姥姥聊不到一块
姥姥带娃,她就是全世界最宠娃那个人。
孩子闯了祸,她帮忙说话;孩子哭了,她第一个心疼。
可等孩子大了,姥姥的关心方式也跟着变了。
变成什么样呢?变成唠叨。
“怎么又瘦了?是不是没吃饭?”
“这次考试考多少?怎么才这么点呢?”
“都几点了还不起床,天天玩手机眼睛不瞎才怪。”
这些话语,从姥姥的立场来看,充满了关切与忧虑。然而,在孩子听来,它们却变成了“压力”,是“批评”的代名词。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对外界的评价极其敏感。
你说一次,他可能下次就不来了。
我身旁的一位少年,径自向母亲表达了他的意愿:“您若同意让我去姥姥家,那便好,只是请别让她不停地盘问,我并不想听那些。”
孩子成长之后,便不再是那个毫无羞耻心的小顽童,此时他应当拥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
而姥姥,还没适应这个变化。
三:家长“逼得越紧”,孩子“跑得越远”
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场景:
“你外婆都几个月没见你了,你怎么这么没良心?”
“这次必须去,别跟我废话。”
“你要是再这么不去,以后别指望她给你留东西。”
本来孩子可能只是懒、没兴趣,但听到这些话,情绪就上来了:
“我本来不想去,你还骂我,那我更不想去了。”
亲情最怕的一件事就是:被强行安排,变成任务。
归根结底,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已不再是那个无论你说去哪里都会毫不犹豫跟随的小孩子了。
他有自己的选择,有自己的感觉。
若我们执意以“孝顺”、“情谊”、“良知”等观念来强迫他,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与其一遍遍催,不如创造一些轻松的机会。
例如,全家人聚在一起享用一顿晚餐,亦或带着孩子去挑选一些新鲜水果,随后沿路探访姥姥,以此降低“形式感”以及“被动安排”的感受。
四:孩子有了自己的圈子
众多母亲观察到:昔日每逢假期,孩子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呼喊“要去哪里玩耍”;而如今,提及外出,他们却纷纷以“有事要做”、“已约了朋友”、“还有作业未完成”等理由推脱。
倒不是他真有多忙,而是他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小时候,妈妈、姥姥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如今,他最热衷的便是与朋友相聚、网络冲浪、社交互动、游戏娱乐以及各类兴趣班活动。
在孩子的心中,姥姥的家早已不再是那个充满“新奇”感的地方,而是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让人感到“乏味”的所在。
去一趟姥姥家,意味着:
不能像在家一样自在;
不能和朋友玩;
还可能被“盘问”。
你说他怎么会不抗拒?
而且孩子年纪越大,越需要自主感。
他更愿意留在能让他感到舒适的环境中,而不是那些让他感到不适或提不起兴趣的地方。
孩子不愿意去姥姥家,并不等于不爱姥姥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步调、社交圈,而且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变得更加含蓄。
作为父母,我们无需过分强求。只需明白,他心中,依然怀念着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