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年轻父母,工作压力都很大。
白天上班忙得团团转,晚上回家还得应付孩子的吃喝拉撒。
于是,很多家庭不得不依靠老人帮忙带娃。
可老人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追着孩子满屋跑,哪有那个劲儿?
孩子一闹,实在拦不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开电视。
电视声量适中,孩子们观看时能连续数小时静坐不动,目光专注而明亮,而家长们则得以享受片刻的宁静。
久而久之,电视就成了家里的“万能哄娃神器”。
但这份轻松的背后,却也有不少人担忧。
那些经常观看电视的孩子,与那些几乎不接触电视的孩子,他们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长大后,4大差距明显。
一:注意力的差距
很多孩子,从小习惯了电视的节奏。
动画影片每一秒分割成数个画面,其中角色对话迅速、动作幅度大、背景音乐极具冲击力。
孩子的大脑,根本没有时间去消化内容,只能一股脑往里灌。
看得多了,孩子逐渐适应这种“快节奏、高刺激”的输入方式。
慢慢地,他静下心来的能力开始变弱,也就是专注力变差了。
当面临必须专心致志的任务,诸如完成作业、聆听课程、倾听他人话语时,他便会显得无法静坐,心神不宁。
我们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用心”呢?
他并非不打算全力以赴,但他的大脑已经适应了“快速行动”的模式。对于那种需要逐步吸收、深入思考的学习内容,他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
并且,一旦没有声音和画面刺激,大脑就觉得无聊、焦躁。
这时,他就很难集中注意力。
那些未曾通过电视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往往能更迅速地集中精力,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各项任务之中。
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距
不少家长觉得,会说话是孩子的天赋,是天生的。
其实不然,孩子的“说话”能力,跟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评估一个孩子的语言水平,主要依据的是其词汇储备的大小,以及他是否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词汇,精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
观看电视的孩子们,尽管他们接触了众多信息,然而这仅仅是“单方面接收”,他们仅仅是聆听,并未开口交谈,也未与他人进行交流。
电视节目中的对话速度不是过快就是过于简单,甚至有时过于夸张,这样的内容并不能有效帮助孩子们掌握实际生活中的表达方式。
语言能力不是听出来的,是“聊”出来的。
父母与孩子交谈、述说故事、共同参与游戏、提出疑问、分享感受。这些交流活动,正是帮助孩子构建词汇储备、梳理表达思路的关键所在。
经常沉迷于电视的孩子,可能会在口中念念有词,诸如“奥特曼降临了”“我现在要变身了”。
然而,每当他要抒发情感或是阐明某事,却总是表达得不够完整、不够清晰,言辞杂乱无章,往往词不达意。
到了上小学,这种差距开始显现。
有些孩子擅长将琐事描述得详尽无遗,撰写文章时能独立构建句子,传达内心情感。
有些孩子,一开口就结巴,做作业依赖模板,回答问题时含糊不清。
这就是语文表达能力的差距。
语言犹如开启世界的钥匙。若在孩提时期未能打好基础,那么在成年后,社交将变得较为吃力,写作也会感到困难,甚至理解力也会有所欠缺。
看电视看得多,反而把这把钥匙给磨钝了。
三: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差距
小孩子天生爱动手,剪纸、画画、搭积木、摆娃娃、拆遥控器……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举动,实则反映了他们探索世界、训练思维的方式。
他们通过实际操作,锻炼了观察能力、身体协调性以及空间辨识能力,同时也在学习如何保持耐心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技巧。
但电视一开,手就不动了,眼睛盯着屏幕,身体一动不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动手的意愿逐渐消退,变得懒惰且消极,总希望别人将一切送到自己面前。
玩具散落满地无人问津,画笔闲置桌面上无人光顾,思维似乎也变得迟钝,总是依赖他人来指导如何玩耍、如何操作。
那些在电视前花费时间较少的孩子们,往往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和尝试新事物,即便过程中可能一片混乱,他们依然能从中获得乐趣。
例如,在他们看来,一张废弃的纸张可以变成一顶帽子,一堆积木可以搭建起一座房屋,甚至一个瓶盖都能成为他们研究的对象。
这种“动手+动脑”的过程,是电视永远替代不了的。
四: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差距
有些孩子,一旦遇到不如意,便会哭泣、闹腾、摔打物品,不愿与他人交流,更不懂得如何与同龄人和谐共处。
这种情绪波动和社交障碍,往往并非孩子性格使然,而是由于他们在幼年时期过早、过度地沉迷于电视和屏幕之中。
电视节目播放节奏紧凑,情感表达强烈,成年观众或许只是图个热闹,但孩子们却很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影响,情绪随之波动。
看到主角发怒,他也学会怒吼;
看到角色动手,他也模仿推搡。
电视节目播放完毕后即告结束,但在现实生活中,却鲜有人指导他:面对情绪的爆发该如何应对?当他人愤怒时,他又该如何恰当地作出反应?
观看电视节目时,孩子独自坐在那里,面带笑容或泪水,情绪起伏,却缺乏与他人的交流互动。
他无需争夺玩具,无需排队等候,更不会有人对他说“你这样做,我感到不愉快”。
久而久之,他不懂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控制自己的反应。
一遇到冲突,他只会哭、吼、逃,或者干脆不说话。
那些平日里较少观看电视节目、频繁与人交往、与父母交流频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情感交流”。
高兴了会分享,生气了能表达,不顺的时候也懂得调整心情。
他们可能会表达“这种做法我不赞同”“咱们一起来玩耍吧”“你先享受游戏,我稍后也会参与”。
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背后是情绪理解力和社交能力的体现。
到了幼儿园、小学,这种差距就越来越明显。
有的孩子人缘好,朋友多,老师也喜欢;
有的孩子容易被孤立,搞不懂怎么相处,一点小事就闹情绪。
并非是评价谁优谁劣,关键在于他们所处的成长背景各异,自幼所经历的“社交实践场所”也有所区别。
电视当然可以观看,然而若是沉迷其中、缺乏自控,所承受的损失或许包括专注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甚至可能影响到个性和情感。
差距不会立刻出现,但几年后,往往一眼就能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