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石刻的存世数量不多,关于其存量和真伪的问题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近期,通过对相关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许多之前未解的谜团逐渐浮出水面。
秦代已知石刻概况
秦始皇在巡游各地时建立的七处石刻,包括峄山、泰山、琅琊台、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地所刻,构成了目前所知的秦代石刻的主要部分。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在西安阎良新发现的秦代石刻,为秦代石刻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这一重要发现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刊登于《文物》杂志2019年第1期。
早期石刻发展状况
在商代,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记录已经出现,这些文字出现在殷墟的石簋上,不过当时这些文字仅仅用于器物的题刻。尽管秦国在制作文字和铭刻方面有着较早的起始,然而,诸如秦公大墓的石磬铭文、石鼓文以及诅楚文等知名的石刻作品,其数量并不多。赵超等考古学者指出,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土木结构,而石质工艺相对较为滞后,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古代石刻艺术的进步产生了限制。
刻石颂德实施情况
秦始皇在决定刻石颂德时,经过与儒生和大臣的临时讨论,这一决策显现了在秦朝,刻石颂德并未成为普遍现象。对于汉以前石刻之所以稀少,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年代久远,导致文字严重磨损。鉴于此,我们应当从秦朝时期起,对摩崖石刻的历史进行细致的研究。
秦代摩崖石刻留存
至两宋时期,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中收录了超过两千种金石,其中包括日本石刻。但秦代石刻仅有四种,先秦石刻则仅有六种。北宋时期,陇南地区拥有二十处摩崖石刻,而浙江地区现存唐代摩崖石刻多达四十七处。若秦代摩崖石刻数量较多,理应有所发现并被记录,然而事实表明,秦代摩崖石刻的数量并不充裕。
“昆仑石刻”可疑之处
在秦朝统治的区域内,至今未有任何摩崖石刻的发现记录,与此同时,“昆仑石刻”却位于秦朝的疆域之外,并且其保存状况相对较为理想,这一现象无疑引发了一系列的疑问。通过仔细观察释文,我们可以发现,在石刻的雕刻过程中,部分文字的下方已经出现了缺失,而用来补充的文字依据也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昆仑石刻”行文问题
一些研究者在阐释“廿六”时将其视作“卅七”,以此来解答关于时间段的困惑,但未察觉到文本中的不一致之处。“昆仑石刻”由三段文字构成,其中“翳”字重复出现三次,这与古代汉语中通常省略主语的习惯相悖。
秦代石刻的保存情况引发了我们对这些石刻的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对于被称为“昆仑石刻”的这些作品,它们是否真正属于秦代石刻的系列,这一点值得探讨。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是否认同它们属于秦代石刻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