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报道,位于呼伦贝尔的7月3日,随着小暑的临近,大地上仿佛笼罩在蒸腾之中。我国各地正迎来一年中至关重要的农业生产阶段——“三夏”。在酷热的烘烤下,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田野间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农民们正忙着追肥、喷洒农药、除草和松土,农机设备的轰鸣声与技术指导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在这2554万亩的农田上,共同演奏出丰收的前奏曲。
农业机械正在大豆田中作业(央广网发 张东阳 摄)
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太平庄村,玉米田中,追肥机频繁往返,将氮肥均匀地撒入土壤。“当前正处于玉米的拔节阶段,施肥工作必须做到及时且准确。”当地农机合作社的员工董江在操作过程中如此说道。施肥过程中,他们严格把控施肥的深度和量,目的是让养分能够直接到达根部,防止肥料浪费以及“烧苗”情况的发生,确保每一株玉米都能得到充足的营养。
在相邻的广阔大豆田中,18米宽的喷杆从拖拉机两旁徐徐伸展,叶面肥均匀地洒落,大豆叶子立刻被一层“营养雨”覆盖。“我们合作社采用的是水溶性肥料和二氢钾,目的是促进根系生长、保护花蕾和豆荚。”龙运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徐晓名介绍道,这片超过1万亩的大豆田将分三个阶段进行喷施,以确保提高单产奠定基础。
农户为玉米和大豆田精准施药、科学配肥(央广网发 郑明摄)
面对高温干旱等恶劣气候条件,呼伦贝尔市多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派遣了农技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亲自指导农民进行科学作物管理。他们通过举办培训班、在线发布技术要点等多种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田间管理水平。“夏季管理做得好,全年的收成就不会少。”当地农牧和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唐存喜表示,他们将继续加强技术支持,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以保证粮食的稳定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农业机械正在田间作业(央广网发 王凯超 摄)
科技的助力在管理服务领域得到展现,同时在作业方式革新方面也有所体现。今年,呼伦贝尔市全面实施了“水陆空”三维作业模式:在地面上,智能农机进行精确耕作;在天空中,无人机负责喷洒农药和肥料;在水域管理上,利用智能水利系统进行水资源和水肥的统一调控。
呼伦贝尔农垦大兴安岭集团内,18台高地隙喷药机正按部就班地工作,对超过44万亩的玉米和大豆进行精确喷洒药物、科学施肥。“我们实施了‘根系追肥与中耕作业相结合’的作业模式,这样做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又改善了土壤状况。”农牧科技部部长夏福生表示,这种作业方式显著推动了植株的健壮生长和籽粒的充实,为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呼伦贝尔市致力于深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实施,广泛推广秸秆还田、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等环保耕作技术,从而显著提高耕地质量。在此背景下,全市粮食产量预计将保持稳定,达到133亿斤以上。同时,大豆和油料的单产预计分别增长5%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