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孙浦阳,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同时也是经济学院的教授。
近期,上海海关发布的数据表明,自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提升至国家层面以来,该地区的外贸总额已累计超过100万亿元。伴随着规模的不断刷新,长三角地区的外贸构成也在持续改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所谓的“新三样”出口量显著增长,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新动力。
对外贸易的韧性构成了中国整体经济韧性的关键要素,同时它也是推动经济向高质量转型的重要支撑。在对外贸易中扮演着“稳定器”角色的长三角区域,不仅展现了其强劲的发展韧性和生机,还向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长三角地区外贸发展的强劲韧性,得益于城市群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在过去的40多年里,这一地区的高速发展激发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及发展动力。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城市在全球竞争中的参与,至少是以区域整体而非单个城市为基本单位。城市间的合作力度超越了竞争,在同一个城市群内,各个城市通过构建相互补充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有效推动了产业链上技术信息的流通与协作创新,并且能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优化资源配置,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情形正是这样,它不仅倡导高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而且特别强调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激励各城市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专注于发展优势产业,从而构建起区域性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推动了产业布局的一体化,同时也开辟了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新领域。
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充分利用其规模经济的优势,并致力于减轻“大城市病”的困扰,从而较早促成了产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的转变。城市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聚集地,展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模的不断增大,不可避免地导致空间布局和规模结构的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的分配不均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此举将减少资源分配的效率,提升企业的生产费用,从而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作为城市的聚集地,城市群内的城市密集分布,能够享受到规模经济的益处;同时,通过科学的产业配置,也能有效缓解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和人口密集问题。城市群不仅使城市间的聚集效应得以发挥,还避免了城市无序扩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能促进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便是长三角地区外贸发展具有强大韧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此外,长三角区域在自贸试验区方面走在了前列,并吸引了大量此类试验区,从而成为与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前沿阵地”。近些年,长三角城市群体借助自贸试验区的这一平台,围绕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开展了多项制度创新工作。这些探索与实践活动,不仅显著减少了区域内企业投身国际贸易的各项费用,诸如技术协调、信息交流以及合规等方面的成本,而且还极大地推动了创新资源与服务资源的国际流动和全球交易,这些举措为长三角地区新型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并将显著增强该地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推动地区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增长。
面向未来,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的长三角城市群应当把握机遇,不断提升,不断完善区域间的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在区域内形成互补和集聚效应,力求避免陷入无序的内部竞争,并且持续对接国际上的高规格经贸规则,为地区的外贸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共同推动构建一个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新局面。
《光明日报》(2025年07月04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