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关税暂缓期即将来临,越南谈判取得胜利,莫迪也正准备在最后时刻完成关键进球。在这一关键时刻,中国制造业的重要风向标出现了全面撤退的迹象,这一现象释放出了非同寻常的信号。
富士康
近期,全球电子产业领域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富士康公司突然决定召回300多名驻印度工作的中国籍工程师及技术人员。这一看似平常的人事调整,却恰巧发生在两个重要时刻——美国与越南刚刚签署了一份关键性的合作协议,同时,美印之间的贸易谈判也正处于最后的冲刺阶段。
在7月9日的截止日期之前,越南成功结束了谈判,并与美国达成了共识。协议的核心内容包含两个要点:首先,越南将对美国商品实施零关税政策,使其产品得以无障碍进入市场;其次,美国将对从越南进口的商品征收20%的关税。此外,对于在越南组装但零部件源自其他国家的产品,美国将征收高达40%的关税。
显而易见,特朗普此举意在针对中国。我国作为越南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国,常被指责通过越南转运以规避美国的关税。此外,印度或许会效仿越南,与美国签订类似的协议。
美越达成贸易协议
富士康恰在此时发布撤退令,情形颇令人深思,然而,其背后的具体原因却鲜为人知。印度媒体指出,该工厂四年来的大规模生产并未成功培养出成熟的本土技术团队,而中国工程师的离去使得生产线效率迅速下滑,这或许会对印度追求“制造强国”的愿景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纽约时报》曝光,印度生产的iPhone,其核心部件大多是在我国生产,随后通过“预装配”工序被运至印度进行最终的组装。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印度的工厂实际上扮演的仅是组装环节的角色,而非一个完整的制造基地。富士康撤离工程师的行为,等同于移除了支撑这一生产模式的核心环节。
苹果新品发布会
若印度同美国签订类似协定,则意味着在印度生产的苹果手机依旧面临高额关税,其税率甚至可能超过美国对华产品进口的关税。面对这一局势,中国采取了根本性的措施,即限制最为关键的“人力资本”外流,从而揭穿了供应链“去中国化”的虚假繁荣。
在中国生产,在印度进行组装的模式制造了“印度制造”的统计数据假象,但并未能促进本土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成长。特朗普一方面威胁对印度生产的iPhone征收25%的关税,意图迫使制造业回归美国;另一方面,他又在推动“友岸外包”,试图拉拢印度。这种既想转移产业链,又不愿让盟友从中获益的矛盾政策,使得苹果公司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印度希望在最后达成贸易协议
中国并未直接与关税问题正面冲突,转而在技术转移环节加大力度。通过限制工程师的流动以及高端设备的出口,直接瞄准产业链转移的关键环节,富士康的撤员行动成为了这场无声对抗的直观体现。这一举动同时也揭示了一个关键问题:美国所谓的盟友是否能够真正承接实质性的技术转移。
富士康撤销工程师派遣的决定,标志着全球供应链竞争迈入新的历史节点。这一举措不仅仅代表了一家企业的行为,更是民族国家在技术自主权、产业保障、经济效率三者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的缩影。在产业竞争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设备和厂房,成为了最为稀缺的宝贵资源,而这正是中国制造业三十年来积累的最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