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鞍钢在上世纪70年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新中国工业舞台上闪耀着光芒。成为鞍钢的工人,无疑是极高的荣誉。那么,那时的鞍钢工人生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探个究竟。
荣耀之岗
在20世纪70年代,辽宁鞍钢享有极高的声誉,几乎家喻户晓。那个时期,能成为鞍钢的一名工人,成为了无数人的憧憬。鞍钢始建于1916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它承担着构建钢铁强国的历史使命。工人们的社会地位崇高,享有固定的工资和住房,实行规律的作息时间,生活得到了可靠保障,众多工人以在鞍钢工作为荣。
雄厚实力
鞍钢在70年代展现出强大的实力,不仅设有现代化的工厂区域,还掌握了领先的生产技术。在1978年,钢铁和钢材的产量分别同比上升了105万吨和64万吨。早在1977年,瑞典瑞中友联工人团便已访问此地。厂区内部,大型卡车装载着钢铁原料往来穿梭,炼钢车间的灯光通明,设备按序高效运作。
车间盛景
1978年,在鞍钢的炼钢炉车间,橘红色的钢水正缓缓流入炉中,景象颇为壮观。在第一炼钢厂的车间内,各式设备正井然有序地运转。工人们操作熟练,为国家贡献了大量的高品质钢铁。车间内紧张而有序的生产气氛,充分展现了鞍钢强大的生命力。
幸福生活
鞍钢员工的日常生活较为优渥。夫妇双方均能获得双倍薪资,且居住在厂方提供的职工宿舍中,宿舍的配置也较为舒适。他们对职业与家庭生活均表示满意。在完成工作任务之余,鞍钢工人拥有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举办排球比赛,化工总厂年轻的女工们在休息日会结伴出行,这些活动共同描绘出一幅生活惬意、充满活力的画面。
技术传承
1978年,在鞍钢厂区,资深工人向新入职的年轻工人传授“三接缝”焊接技艺,技术人员则向女工们详细解说操作要点。鞍钢的历代员工都高度重视技术的传承,在老工人的指导下,年轻一代工人不断进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鞍钢的持续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企业风貌
鞍钢集团拥有众多配套企业为其提供支持,其中包括成立于1978年的鞍山高压容器厂。在鞍钢的厂区内,下班后的工人们手提包裹,骑着自行车返回家中,整个区域洋溢着浓厚的日常生活氛围。20张老照片记录了鞍钢在70年代的景象,那些宽敞的厂房和工人们的笑容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
在审视鞍钢70年代的发展历程时,我们见证了数代人的辉煌成就与美好憧憬,同时也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么,在众多瞬间中,您认为哪一个最能体现鞍钢那个时代的特色?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点赞并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