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8到2025!西夏陵申遗成功背后,藏着怎样的艰辛历程?

7月11日,北京时间,于法国巴黎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提交的“西夏陵”项目被正式批准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举措使得我国的世界遗产项目总数攀升至60个。

保护传承与漫漫申遗路

1988年,西夏陵被正式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于2006年成功跻身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1年,该项目正式启动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流程;到了2012年,西夏陵更是荣获国家文物局的认可,被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该遗址荣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称号,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步伐加快;到了2021年,它成功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学术研究和国际宣传同步推进。展望2025年,作为我国唯一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该遗址的文本强调了其作为“消逝文明见证”和“多元文化融合”的普遍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启动考古工作至今,遗产地政府部门对西夏陵的保护与管理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夏陵陆续被认定为银川市和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此之后设立了专门的保护管理组织。西夏陵是我国最早制定文物保护规划并实施保护工程的一批遗产地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单位携手在干旱地区土遗址保护技术方面领先的敦煌研究院,共同开启了合作之旅。双方不断深入探索与实践西夏陵土遗址的保护技术,至今已构建起一套切实可行的保护工程体系。

2011年11月,西夏陵的申遗进程正式拉开帷幕。次年,2012年,西夏陵成功被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这一举措使得对其保护的标准和要求得到了显著提升。

2025年,西夏王陵荣获国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正式认定,同时,其详尽的提名文件亦已递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中心,这一举动标志着申遗进程迈入了决定性的阶段。同年7月11日,西夏陵光荣地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我国第60个世界遗产的称号。

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

西夏王朝,以党项羌族为核心,于十一世纪初建立,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即现今的银川市,登基称帝,开创了国祚。历经1227年,被蒙古帝国所征服,西夏王朝在历史上绵延了189年,共传十位皇帝。其领土范围东至黄河,西至玉门,南至萧关,北至大漠,总面积超过万里,在巅峰时期,其面积约为八十三万平方公里,涵盖了现今的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以及蒙古国南部的广阔地域。在早期,与北宋、辽国实力相当,中期和后期则与南宋、金国并驾齐驱,被誉为“三分天下有其一份,雄踞西北长达两百年”。

西夏覆灭之后,元朝并未编纂有关西夏的历史记载。鉴于史料稀缺,西夏文字深奥难懂,使得西夏的历史显得模糊不清。而西夏陵遗址,便成为了揭开西夏历史之谜的关键所在。

西夏陵遗址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意义而闻名,同时也是宁夏地区申报的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经过考古学家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西夏陵在建筑制度上广泛采纳了中原王朝的陵墓设计。在《宁夏银川西夏陵区调查简报》一文中,考古专家韩兆民和李志清指出,该王陵墓区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地势相得益彰。这体现了西夏王陵墓区的选址特点,其深受唐代与宋代陵墓的葬礼仪式以及风水地理学的深刻影响。

在布局设计上,西夏陵继承了唐宋时期帝陵的主要风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保留了包括陵门、角阙、献殿、陵塔等在内的陵城结构,以及神道、阙台等外围构成要素,并采用了“神道—陵城”的轴线对称布局;同时,摒弃了北宋帝陵中成对的乳台,改用碑亭,并将碑亭制度推广至每座帝陵以及部分高级别的陪葬墓中。

西夏陵区出土的文物形象地展现了西夏那段神秘且辉煌的历史,以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考古学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在西夏陵区的多座碑亭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碑石碎片,这些碎片中既有西夏文,也有汉文。石碑上两种文字并存,彰显了党项与汉族文化在西夏时期均占据显著位置;西夏陵出土的建筑部件充分体现了西夏在借鉴中原地区建材形式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其工艺水准堪与中原地区相媲美;各陵园碑亭中出土的力士驮碑石座,与中原文化中常见的龟趺座不同,是西夏人将唐宋佛教石刻艺术风格巧妙融合的产物;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品等随葬品,见证了西夏时期繁荣的商贸往来,揭示了其在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跨区域交流枢纽角色。

西夏陵介绍

西夏陵,这一群由党项族在11至13世纪所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年至1227年)的陵墓遗址,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具体位于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其分布范围广阔,几乎覆盖了40平方公里的土地。

“西夏陵”申遗成功!沉睡千年后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__“西夏陵”申遗成功!沉睡千年后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

西夏陵是现存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西夏考古遗址,保存完好,它直接为我国历史上长达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见证,有力地证明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作用。

西夏陵坐落在银川市西侧,紧邻贺兰山东麓,它是西夏时期遗留下来的,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考古遗迹。

西夏陵拥有九座帝王陵墓,以及271座陪葬墓,北端占地5.03公顷的建筑遗址,还有32处防洪工程遗址,这些建筑遗址类型丰富,包括上述四种,它们与连绵起伏的贺兰山相互映衬,共同构筑起了一个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

这还包括了在陵区出土的7100件馆藏文物,以及遗址中发现的众多建筑构件的残片。

西夏陵的规划与构造,沿袭了唐宋时期的典型风格,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

西夏陵遗址中发掘出的建筑部件,其造型粗犷豪放,充分体现了西夏在借鉴中原地区建材的基础上,对形制和材质进行的创新实践。

宁夏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牛,源自101号陪葬墓,其工艺精湛,融合了塑形、铸造、鎏金、抛光等多种技术,完美地展现了神态与形态的和谐统一。

西夏陵中的每一座帝陵都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建筑群,其面积超过十万平方米,朝向为北面朝南,建筑于平坦的土地之上。在陵园的最南端,矗立着高大的阙台,宛如守护陵园的威严门卫。紧随其后的是碑亭,此处曾安放有以西夏文和汉文镌刻的赞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之后便是月城,月城的南墙中央设有门阙,穿过门阙便进入月城,这里曾经摆放着文官和武将的石雕雕像。某些帝王的陵墓周围设有外围城墙,这些城墙可以是封闭式的、马蹄形的,或是带有瓮城的结构。其基本布局在模仿宋代陵墓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现代快报、现代+综合频道,以及央视新闻、新华社、澎湃新闻、人民网、国家文物局和西夏陵景区官方网站等媒体平台。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三十头镇卫生院 黄石市委机关幼儿园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