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先生曾言,人的一生应当具备三种自我意识,即:深刻地了解自我,精炼自我,以及自觉地、主动地改善自我。
海明威曾言,相较于他人,并无多少尊贵可言;真正的高贵,应当体现在超越从前的自我。
人的生命历程,实则是一场持续的自我修炼之旅,通过深入了解自我,重塑自我形象,给自己带来快乐,持续不断地提升自我,方能在世间展现出真实的自我风采。
阅己:审视自己,认清方向
自我审视,实为一种人生智慧。那些抱怨命运不公的人,往往深陷于错误之中无法自拔;而那些勤于自我反省的人,却能在不断反思中不断进步。
人生路漫漫,恰似长征万里,遭遇低谷与困惑在所难免。那些只知道抱怨的人,往往会被困在原地无法自拔,而那些懂得反思自我的人,却有机会迎来新生。
晚清时期,著名官员曾国藩,身为礼部二品左侍郎,毅然放下笔杆,投身军旅,受命创建湘勇。他起初坚信“宁取直中之道,不曲意迎合”,行事风格坦率直接,往往不顾他人颜面。
他与其所创立的湘军,遭遇了重重挫折:在长沙与绿营展开激烈对抗,与官场关系紧张,江西之地与人争锋相对,显露出狠辣一面,最终在靖港一役遭受重创,曾国藩甚至投江自尽,险些丧命。
这时有人向他推荐了《道德经》,希望他能认真读一读。
在靖港之战遭受重创之后,曾国藩假借奔丧父亲之名,退居家中长达一年有余,期间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审视,并潜心研读《道德经》。
经过人生经历的积累,他领悟到,《道德经》中所言“柔弱胜刚强”,实为踏入世间应遵循的至理名言。
表面上看似乎是远离尘世的消极态度,实则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积极投身社会,唯有凭借“天下最柔弱的力量”,方能驾驭“天下最坚固的事物”。
领悟了这一真谛,曾国藩便在《道德经》的开篇处挥毫题写了八个醒目的大字:极大之柔非柔,极致之刚无刚。
在事业处于低谷阶段,曾国藩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实现了思想上的蜕变,这使他后期的道路越走越稳健。
追求无过失乃神之规范,力求减少失误乃人之追求,而迅速纠正则是智者之举。
自省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通过自省,我们可以积累经验,将自身的不足转化为优势。明智的人深知,只有具备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剖析的勇气,才能迎来生命中的新生与惊喜。
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所谓越己,就是先破后立,重塑自己,超越自己。
一个人若过于封闭和固执,便更容易陷入自我设限,难以窥见外界的美景。
季羡林在高中时期,遇到一位老师,他曾是清朝的秀才,对《四书》《五经》了如指掌,知识丰富得随手可得。尽管如此,学生们却普遍对他并无好感。
在众人竞相追求自由的当下,他却仍旧沉浸于“我大清”的幻想之中,言谈举止间充斥着八股文的陈词滥调,对科举制度念念不忘。
学生答题若有微小的偏差,便会被视作是对权威的挑战。这样的人,不仅无法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反而可能成为阻碍学生进步的障碍。
摒弃个人成见,保持平和心境,切勿总是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更不应盲目排斥。唯有如此,方可超越既有的思维局限,持续屹立于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之中。
某些领域的顶尖高手,即便已经站在了众人敬仰的高度,依旧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乐于汲取新知。
随着时代的迅猛进步,那所谓的舒适地带并非真正的避风港。唯有持续挑战自我,突破个人局限,一个人才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悦己:愉悦自己,身心自在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奋斗,人们常常会为情感和利益所困扰,然而,那些懂得享受生活的人,会将心灵的舒适与快乐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教授,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却表现得如同一个随性风趣的平常人。
《清华园日记》的问世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书中详细记载了季先生在大学期间所思所感。在出版过程中,鉴于对季先生形象的考量,出版社提出了对内容进行适度删节的建议。
季先生却表示:绝无修改,连一个字也不删去,我并非圣人,我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完全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这一直率的举动,赢得了一致好评。
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阐述道:世人赞誉他却不需额外鼓励,世人诋毁他却不曾感到沮丧,他能明确内外的界限,又能分辨荣辱的境界,如此而已。
世间众人对他赞誉有加,他却并未因此而加倍努力;众人对他指责不断,他亦未因此而心生灰心。
他明确了内部与外部的差异,划定了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坚守自己的判断,不会轻易受到他人言论的影响。
季羡林先生的日记中,某些词句看似有损他崇高的教授形象,然而,这恰恰展现了他深厚的境界。
人生到最后,一定要懂得取悦自己。
割舍掉那些繁重的联系,摆脱掉那层沉重的面具,不再因他人的批评而痛苦烦恼,也不再为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耗费心神和精力。
以一眸观世间万象,以另一眸行智士之道。身心舒畅,方能洞察真我,方能体会圆满喜悦。
来源:明清家具之家 图片:清影,仅供学习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