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流传千年,文化脉络延续至今。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儒家思想的诞生地,深耕于丰富的人文土壤,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与传承、创新实施文化便民项目、加速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努力树立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新典范,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齐鲁大地上绽放出新时代的辉煌。
追远抚今,赓续齐鲁文脉
闭幕不久的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众多嘉宾的目光被《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通解》等著作所吸引。在会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及“和而不同”等儒家经典思想不断被提及。与会的中外嘉宾在尼山之畔,共同交流了关于不同文明如何和谐共处、实现和合共生的理念。
齐鲁大地孕育了众多文化瑰宝,历史上涌现出无数贤哲,留下了丰富的典籍遗产。《齐鲁文库》收录了264部经典古籍,计划在十年内全部完成编纂。文库分为九个部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总计约13亿字,涵盖4000多册,旨在全面地研究、保护、搜集和整理出版山东自历代以来的珍贵文献。
山东省正大力推动“山东文脉”和“文物活化”两大工程,强化对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的研究与应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进行古籍的整理与编纂、文化记忆的记录工作,并实施对诸子百家文化的整理与研究出版计划,同时推出了包括古代齐鲁诗词、小说、书画、戏曲等名家的经典作品系列。
明了过往,洞察前程。在城子崖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内,研学的人群接连不断,络绎于途。
目前,在山东,诸如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众多知名遗址公园遍布各地。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成果,构建起了史前文化的一个完整、连贯且无断层的传承链条,这一链条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未曾中断的有力证据。
文以载道,凝聚精神力量
摆设好桌椅板凳,携带米面油菜等食材,在重阳佳节之际,潍坊昌邑市围子街道孙斜村的众多村民纷纷变身志愿者,为村里以及周边村里70岁及以上的长者们精心包制饺子、烹炒菜肴,一同欢聚庆祝“九九老人宴”。
倡导传统美德,培育社会文明新潮流。山东持续推陈出新,运用多样化方式,让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深入人心。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全面设立从小学到大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同时推出了“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中国礼·中国乐”等一系列文化节目;并且启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的创作工程,其中首批100册绘本已于北京正式亮相。
在山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深入人心,也逐步融入社会治理。
济宁市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和为贵”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力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居民家门口,并成功摸索出一条“以礼相让、以德化人、德法相融”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以“忠诚”、“担当”、“廉洁”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山东省精心打造了孔庙的弘道门“弘道明志”教学点、孟庙的“仁政民本思想”教学点、孔府的戒贪图“传统廉政思想”教学点等,将课堂延伸至文物古迹之中,使廉洁文化变得直观、可触、易于领悟。
以文兴业,叫响“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儒家风范流传久远,为山东深深植根“好客”的基因,塑造了热情真挚的待客之道和开放宽容的文化品质。山东依托丰富的黄河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等资源,致力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不断为“好客山东、好品山东”这一金字招牌增光添彩。
这是泰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范正安在表演。新华社记者朱峥 摄
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即明万历二十六年赵秉忠的殿试状元卷,历来深受游客喜爱。如今,这份状元卷不仅可供观赏,更增添了互动体验。博物馆在展品一侧配备了多媒体互动屏幕,并增设了答题环节,游客在答题后能了解自己在科举考试中的成绩等级,从而丰富了欣赏文物的乐趣。
山东在文化创新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使得众多文物和文化遗产焕发新生,还催生了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丰富了服务种类,孵化了新兴产业形态,并由此孕育了新的发展动力,为“好品山东”品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位于泰山之脚的红门里街区,少女们身着唐代的短上衣和明代的马面长裙,梳理着青丝,佩戴着花钿,纷纷摆出美丽姿势拍照留念,品尝美食,感受文化韵味。近年来,全国众多景区纷纷设立汉服体验馆,其中大约有七成的汉服源自鲁西南的曹县小城。曹县凭借汉服等产业不断走红,同时融合传统木雕技艺,成功打造了全国木制品跨境电商产业带。
山东正致力于推动传承与创新的和谐交融。目前,该省正着力构建手造产业的核心集群,旨在使传统手工艺更加贴近现代生活。随着越来越多的“山东手造”产品登上国际舞台,它们正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力。(记者邵琨、高天、张武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