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恳请您点击屏幕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样做不仅便于您参与交流与分享,而且能够让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文章资讯,对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华民族,对血缘纽带极为看重,人们常常提及一个说法:同出一源,血肉相承。
但受儒家文化影响,在信奉血缘的同时,我国重视“中庸之道”。
这造就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大家族,在民族融合的历程中,无论来自何方,每个人都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融入这个大家庭中。
今天我们要谈论的俄罗斯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最初是因为躲避战乱,从俄罗斯逃亡至我国境内。
但如今,他们说方言、使用汉字,长相也已十分汉化。
在中国,他们找到了民族认同感,与自己的家。
民族融合的开始
在我国的黑龙江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额尔古纳市,居住着一个独特的民族群体——俄罗斯族。
不论年龄性别,他们均具有鲜明的面部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可以通过深邃的眉宇、浅色调的头发以及挺直的鼻梁来识别。
然而,他们体内同样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面部轮廓逐渐变得平直,肌肤呈现出健康的小麦色,这些特征使得他们在外貌上已经非常接近汉族人。
故而,一见到俄罗斯族民众,便可知他们系俄罗斯血统与中国血统交融而成的混血后代。
那么,这场奇妙的民族融合,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呢?
追溯至我国封建王朝的顺治时期,最早的时间节点可上溯至1644年。
彼时与我国接壤的俄罗斯正遭受沙皇的统治,民众生活困苦不堪,情形恶劣,简直可以用“糟糕”一词来形容。
在沙皇的统治之下,俄国疆域之内,无一不是皇家的领土,农民阶层丧失了发言的权利,他们被迫承受着不公的沉重税负,生活在封建农奴制的枷锁之中。
农奴制度与拉丁美洲的黑奴制度有诸多相似之处,农奴主对奴隶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甚至可以将他们作为商品进行买卖。
完全的物化让农民成为了待价而沽的商品。
压迫到了一定程度,让俄国不少子民都难以忍受。
在1644年,首批俄国士兵逃亡至我国,这一行为标志着民族迁徙历史的开端。
这批俄国士兵不仅未遭驱逐,反遭清政府收留,并纳入了八旗的统一管理体系。
这就让很多在俄国境内生活不下去的俄国人看到了生的希望。
于是,在18世纪初期,众多俄国人纷纷越过我国边境,其中不乏无路可走的士兵、怀揣新生活希望的农民,以及传教士。
而除了主动逃亡中国的俄国人外,也有被动迁徙的。
19世纪初,一场鸦片战争的爆发,使得俄国觊觎中国领土,企图从中分一杯羹,于是对我国的边境地区展开了持续的侵蚀,并在新疆地区强行开辟了贸易通道。
众多俄国商贾及手工艺人纷至沓来新疆,至此俄国人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俄族群体亦初露端倪。
血脉传承的发展
除了那些居住在新疆的俄罗斯人,当时在内蒙古地区也居住着众多俄罗斯人。
在我国边境地带,他们定居下来,掌握了生存技能,同时引入了俄罗斯的贸易网络和精湛的手工艺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循环。
此外,俄罗斯人思想豁达,他们很快便融入并适应了新的生活圈,与我国同胞结为姻亲,繁衍生息,从而孕育出了我国首批的俄罗斯族成员。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分俄国人逐渐融入了汉语文化,同时,他们把中国当做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园。
但需留意,随着沙皇俄国的覆灭以及苏联的建立,这批俄籍人士中的绝大多数人最终被送回到了他们各自的祖国。
数据显示,在1932年至1957年这段超过20年的时间里,苏联强制将万名华侨驱逐回国。
那些持有俄国国籍的俄罗斯公民因而重返苏联领土,导致人口流动变得异常频繁。
但这个波动,并不意味着是个坏消息。
华侨们带回了他们的俄罗斯配偶——这些配偶同样在苏联与当地居民结为连理,安家立业,苏联亦成了他们心中的第二故土。
在种种偶然的机缘巧合之中,这批海外华人家庭与剩余的俄罗斯人,最终成为了俄罗斯民族的先祖。
他们投身于汉语言文化的学习,逐渐掌握了汉语的发音和汉字的书写,从而完全融入了我国的大家庭,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关注到了他们的身影。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们并无个人名号,仅被统称为“归化族”,这颇似古代东南亚诸国向大唐寻求庇护的情形。
新中国成立之后,便启动了对少数民族群体的专项统计工作,其中自然包括俄罗斯族,该族群也因此获得了“俄罗斯族”这一专属称谓。
此名蕴含深意,非同寻常的泛称,它昭示着俄罗斯族群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我们的血脉同源,我们共享相同的身份。
事实,本就如此。
求同存异,习俗保留
在新中国成立前乃至初期,新疆受不法分子操控,内乱不断。
为保卫家园,不少的百姓自愿感应政府号召,成立军队守卫新疆。
其中,就包括了俄罗斯族的士兵。
他们早已视中国为自己的故土,为了这个家的完整,他们曾在沙场上英勇奋战,不惜牺牲生命,捍卫了我国领土和主权。
俄罗斯族堪称天生的“战斗民族”,在军队中,不少士兵晋升为指挥官,有的则担任了军官职务,还有的跻身领导阶层,为战斗献计献策。
也因他们的贡献,新疆得以有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忆古,最重要的是思今。
尽管现在的俄罗斯族在饮食偏好和外表上已经彻底融入了汉族文化,但仍然保留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例如在习俗禁忌上,他们就保留着俄罗斯人的传统。
俄罗斯族和俄罗斯人有着相同的习俗,他们都对数字“13”持忌讳态度,无论是烹饪美食还是款待宾客,都不会安排13道菜品或是邀请13位来宾,庆祝活动亦不会选择在13日进行。
此外,俄罗斯族重视家庭,这一点也与俄罗斯人一致。
在俄罗斯族群体中,女性地位尤为崇高,询问她们的年龄是不被允许的,对她们的不尊重更是不可取。
此外,在家庭装饰方面,他们的室内设计风格依旧沿袭了在俄国居住期间所钟爱的“小镇乡村风格”。
在室内装饰中,俄罗斯人更倾向于使用明快的橙调、清澈的蓝色以及鲜艳的绿色等暖色系列,他们尤其钟爱那些融入了花卉图案以及民族风情的家具设计。一旦踏入俄罗斯人的居所,你便能够立刻体会到那份独特的温馨氛围。
更重要的是,为去除体味,俄罗斯人热爱洗澡这件事。
在俄罗斯人聚居的区域,至今仍能目睹他们独具匠心打造的“桑拿屋”,其外观与寻常的乡村住宅并无二致,然而内部却别具一格,充满特色。
这些差异构成了他们独特的民族风貌,同时也成为了他们探寻历史根源的最佳凭证。
民族融合,并不意味着完全摈弃过去。
正相反,只有铭记起自己走过的每一步,方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迎接更加灿烂的明天!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