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河北省滦平县金山岭长城的脚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抡花技艺的精彩表演正在进行。铁水在电动抡花机的快速转动下,化为一道道绚烂的星雨,金色的弧线在古老的城墙上空交织,形成了一幅璀璨夺目的光网。这项传承了三百年的民间绝技,借助电动花架技术的创新,不仅完美保留了“铁水流星映长城”的古老风味,而且实现了日常的常态化表演,生动地展现了滦平县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
滦平县近年来坚定执行“以保护为首要、抢救为当务之急、合理运用、传承与拓展”的工作原则,成功搭建了一个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使得那些沉寂已久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截至目前,全县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项,省级七项,市级十五项,县级九项,这些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技艺、民俗等十个大类,共计三十二项,共同描绘出了一幅丰富多彩、多元共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图景。
我们为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了详尽的“数字档案”,涵盖其历史起源、技艺精髓、传承脉络以及标志性作品,甚至连老艺人们的口述历史也被逐一记录。滦平县非遗保护中心的负责人焦广勇正展示着数据库中的相关资料,同时,他还通过申报不同级别的名录,为这些文化瑰宝争取到了更多的制度性保护。截至目前,该县已建立起一支包括1位国家级、8位省级以及16位市级传承人在内的传承队伍,他们来自老中青三代,共同肩负着守护技艺火种的使命。
滦平县积极推动非遗传承,倡导传承者在坚守传统技艺精髓的同时,巧妙地引入现代设计思维和科技成分。例如,国家级非遗抡花项目所研发的电动抡花装置,不仅显著提升了表演的稳定性,减少了人力投入,还大幅增强了观赏体验,有效解决了传承项目如何走出家门、远播四海的难题。
滦平县在传承技艺方面,精心构建了“非遗与生活相结合”的全方位传播网络,通过深入景区、校园、社区等地的广泛推广,使得这些沉睡已久的技艺得以重新进入公众的视线。在滦平县第六幼儿园的活动室内,孩子们正跟随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滦平皮影戏”的传承人学习刻制影人;同时,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美术馆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项目的多件精美作品正展出,传承人张建功受聘为客座教授后,将传统技艺融入高校的美育课程,使之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素材。
非遗不仅是陈列于博物馆的珍品,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滦平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局长韩树行如此表示。国家级非遗项目抡花在金山岭长城景区得以定期上演;而省级非遗“和顺圣会”所传承的鼓乐及民俗表演,更是使得金山岭长城的“杏花节”单日游客接待量成功跨越了两万大关。在广袤的乡村田野中,非遗工坊扮演了助力民众致富的重要角色——丁氏虎头鞋的传承人丁海燕,她创立了滦平县美旺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有效促进了周边1500多位妇女掌握技艺、提升收入水平。
滦平如今正以“非遗与旅游相结合”“非遗与教育相结合”“非遗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展开探索,使得这些蕴含着深厚历史记忆的技艺得以在现代社会中不断传承,让位于长城脚下的非遗故事愈发生动精彩。(李唯、郝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