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一款罗马仕品牌的充电宝在充电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事件。据目击者透露,该款充电宝并非已经召回的产品。令人巧合的是,就在前一天,也就是7月6日凌晨,罗马仕公司刚刚发布了关于停工、停产以及放假的通知。
目前,这场由行业领军品牌和主要供应商引发的巨大行业变动依然在持续进行中。
上月,众多高校陆续发布要求,师生需对罗马仕20000毫安充电宝进行排查并停止使用。随后,罗马仕和安克创新启动了相应的产品召回行动,涉及总台数超过120万台。紧接着,民航局发布了紧急通告,自6月28日起,禁止乘客携带未标有3C标识、3C标识模糊不清、属于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国内航班。
上游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作为安全危机的始作俑者,其旗下超过70张电池与电芯的3C认证证书,已接连被标记为暂停或予以撤销。
消费者们一时之间人心惶惶,深怕手中的充电宝变成移动的“炸弹”。这并非仅仅是行业的危机,它还揭示了在电量焦虑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电池技术停滞不前,无法满足行业和用户的需求。而移动充电宝,作为电池容量和续航力不足的产物,不仅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反而引发了新的困扰。
技术爆发,电量焦虑“翻倍”
一方面,用户们对网络消费和娱乐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和沉迷;另一方面,在生活与工作的压力之下,他们坚持着“永不失联”的理念。因此,那些患有“电量焦虑症”的用户们,早已沦为了电量的“奴隶”,每当手机电量降至某个临界点,他们便会迫不及待地寻找各种充电工具。
移动充电宝行业应运而生,并在电量焦虑的背景下不断壮大,然而,随着手机使用时间的延长和重度使用场景的日益增多,用户们的电量焦虑并未得到缓解。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揭示,观察充电临界点,超过七成的手机用户倾向于在电量降至10-30%时进行充电。与2022年的数据相比,选择电量超过20%时及时充电的用户数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充电临界点呈现上升态势。
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用户对于电量的担忧就越加明显。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的核心数据,我国居民每天平均花费在互联网上的时间是5小时37分钟,这一数字相较于2018年增长了2小时55分钟。
用户对于电量的担忧并非完全源于个人因素。究其根本,是由于智能手机的电池续航能力未能跟上用户对电量需求的迅猛提升,特别是在当前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无论是实用还是非实用的AI应用和工具,都在加速消耗电量。
Hugging Face公司及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科研人员对AI系统在执行不同任务时的电能消耗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AI生成文字的能耗低于生成图片,具体而言,AI生成文字大约需要0.042千瓦时电能,而生成图片的AI模型能耗显著上升,达到约11.49千瓦时,这一数值相当于为957.5部智能手机完成充电。
手机厂商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便是如何在续航与AI功能之间取得平衡。这不只是手机面临的问题,电动汽车的续航和充电难题同样备受关注,且至今未有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近年来,无人机、人形机器人、AI眼镜等新兴产品备受追捧,占据了资本市场的风口。随着这些产品的不断问世,其背后的电量问题也愈发不容忽视。
人形机器人续航能力普遍在2至6小时之间,这使得它们难以做到全天候待命,并且还伴随着极大的安全风险。以春晚中备受瞩目的宇树科技生产的Unitree机器人为例,其H1型号仅配备了0.815kWh的锂电池,续航时间甚至不足一小时。在马拉松比赛中,甚至出现了不少机器人中途无法继续前进的情况。
因此,这个问题随之而生,若这些产品广泛融入日常生活,用户对于电量的担忧便不再仅限于手机,其依赖程度越高,电量焦虑感也就愈发强烈。
电池技术被“锁”死了?
近年来,在电池领域,移动电源、共享充电宝以及快充技术等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用户对电量不足的担忧。随着用户养成了出门必携移动电源、逛街时四处搜寻共享充电宝的习惯,他们似乎也在逐渐接受电池的局限性。
然而,事实上,无论在哪个行业,消费者对电池的需求都在迅猛增长,但电池技术的进步和变革却远远未能满足这一需求。
2013年,iPhone5s所采用的A7处理器拥有10亿个晶体管。到了2023年,iPhone15配备了最新的苹果芯片A17Pro,其晶体管数量已经增至190亿个。在这十年间,晶体管数量增长了19倍。观察电池容量,iPhone5S的电池容量达到了1560mAh,而即便是iPhone15标准版,其电池容量也仅有3349mAh。
即便是在安卓手机领域,得益于新型电池技术的应用,电池容量普遍达到了5500mAh,但整体表现仍不尽如人意。根据小白测评对主流机型的模拟测试数据,手机在轻度使用3小时后,平均电量剩余61.1%,而在重度使用5小时后,电量仅剩13.1%。若以10小时为基准进行计算,单日所需电量约为7532mAh,可见电量缺口依然较大。
例如,关于手机电池的使用寿命,通常情况下,一部手机的电池大约可以经历500到800次完整的充电周期,这大致相当于2到3年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用户更换手机的周期正在逐渐延长,据研究机构Techlnsights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平均更换周期已经延长至51个月,即4年半,许多用户至今仍在使用四年前推出的手机型号。
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显著减弱,使得用户不得不承受更严重的电量紧张感,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甚至可能需要每天充电两次。
相较于手机,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在续航、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期待更为严苛,这一需求促使汽车制造商持续增强电池性能。然而,制造商在电池容量上的不断累积,使得续航里程从最初的200公里“卷”升至如今的1000公里,尽管数字上有所提升,却未能有效减轻车主的担忧。续航里程常常被夸大,加之气候和环境影响,电池的实际续航能力往往只能达到标称值的七八成,有时甚至更低至五六成。
尽管固态电池预示着“行驶1500公里距离”、“仅需10分钟充电”以及“零自燃风险”的诱人前景,但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任何企业能够成功实现固态电池的大规模生产。
充电宝这一产品,源于电池续航能力的不足,近年来其设计愈发轻薄,科技感十足,功能也日渐丰富。然而,其技术核心依旧集中在快速充电或便携性上,实际容量增长却相对缓慢。
手机的快速充电功能,以及充电宝的快速充电技术,其实都掩饰了电池技术发展的缓慢。特别是广泛使用的锂电池,其能量密度在理论上已经接近物理极限。目前,电池技术的提升主要集中在电极材料的研究上,但尝试的结果要么牺牲电池的使用寿命,要么安全性无法得到保证。此外,市场上还充斥着各种新概念炒作,一些人趁机浑水摸鱼。
一个更悲观的事实是,这种停滞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年或更久之前。
技术战与价格战
这场因安全事故引发的混乱,其根本原因在于行业内部无序的价格竞争。
近两年,移动充电宝的价格持续走低。经过对主流电商平台历史数据的监测,我们发现,一款名为“罗马仕20000mAh 22.5W快充充电宝”的产品,在2021年的市场售价普遍介于129元至149元人民币之间。然而,到了2024年底,部分销售渠道的售价已降至69元。此外,部分白牌品牌生产的容量为10000mAh的充电宝,其售价已经降至30至50元区间。
充电宝的核心部件,一颗安全性能高且质量上乘的电芯,其价格大约在40至50元人民币之间。然而,随着充电宝市场价格的不断下降,厂商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影响,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将压力转移给了电芯供应商。
据相关报道,涉事企业安普瑞斯将两个批次的电芯委托江西一家代工厂进行生产。然而,该代工厂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更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之间的间隔膜材料。这一违规操作使得电池的正负极隔膜存在失效的可能,进而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
根据MMG发布的调研数据,2023年全球移动电源的市场规模预估在30.05亿美元左右,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31.31亿美元。然而,在市场规模逐渐触及增长极限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尽管如此,由于电池容量、充电效率等技术难题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企业们可能不得不采取降低价格的方式来应对市场竞争。
此次事件,或许并不仅仅是对充电宝行业的警示,众多领域亦正深陷于价格战的泥潭之中。
例如,在两轮车领域,长期以来,电动车在价格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如今,原本定位高端市场的锂电池电动车,似乎也即将引发新一轮的价格战,价格可能进一步下降。特别是比亚迪这个跨界品牌的加入,据数据显示,其48V24Ah磷酸铁锂电池售价为999元,包含充电器的总价为1204元。紧接着,知名二轮车锂电池品牌星恒锂电宣布降价,48V24Ah型号的电池价格已降至仅需728元。
电动汽车市场的价格竞争愈发激烈。今年,比亚迪继长安汽车之后,推出了“全民智驾”计划,通过增加配置而不提高价格的手段,间接引发了一轮价格战。随后,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奇瑞和吉利也相继响应。尽管“智驾”计划最终停止,但到了五月份,比亚迪突然对其旗下的王朝网和海洋网品牌共计22款车型进行了降价,降价幅度介于1.2万元至5.3万元,众多车企也纷纷效仿,继续降价策略。
价格竞争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上游的供应商,去年,不少汽车制造商向供应商提出降价要求,共同面对困难时期。
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压力传导至上游供应商,供应商在利润空间不断缩小的背景下采取非常规策略,这恰是充电宝安全事故频发的核心所在。类似地,在两轮和四轮电动车行业,电池技术的进展缓慢使得制造商难以在技术上展开竞争,接连不断的降价战不仅分散了企业的注意力,更使得企业难以集中精力。若部分供应商开始效仿“偷工减料”的行为,那么随之而来的将是一场更为严重的危机。
面对价格竞争的转型,技术竞争已成为当务之急,这不仅是应对电量需求迅猛上升,同时也是攻克电池技术长期停滞不前的关键所在。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确实赚得颇丰,但又有多少企业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电池技术呢?回想当初,锂电池从诞生到广泛应用,耗费了大约四五十年的时间,那么,新一轮电池技术的变革又将需要多长时间呢?
欲获取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钛媒体的微信公众号(ID:taimeiti),亦或下载钛媒体应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