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载前,中东地区经历了一场耗时漫长的战争,持续了整整八年时光。在这场冲突中,伊朗与伊拉克成为对立双方,而霍梅尼与萨达姆则成为了这场战争的关键人物。
依据派出所当年的记录,萨达姆是首先发起攻击的一方,具体发生的时间为1980年9月22日。
村委会持续进行调解工作,然而两家依然持续发生斗殴。此外,村里的一些好心人竟然向双方售卖管制刀具和烟花爆竹,借此从中获利。
两伊战争,对60后和70后而言,是《新闻联播》和《参考消息》中频繁出现的新闻内容,而80后那时正处在幼儿园的时光,至于90后和00后,他们对此仅能将其视为一个历史概念。
了解这场战争,对于如何看待今天的中东局势会有所帮助。
互殴的开始
1979年,霍梅尼在伊朗掌权,巴列维国王跑路。
同一年,伊拉克副总统萨达姆全面掌权,总统贝克尔被软禁。
遵循“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的宗旨,萨达姆坚定地意图解决与伊朗的旧怨,他采取行动的动因主要包括:
一、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国内矛盾重重,军队战力不足。
伊朗失去了美国的支持,同时苏联正在向阿富汗派遣军队,因此它也无力进行干预。
三、萨达姆需要通过一场胜仗,巩固自己的国内地位。
阿拉伯国家对于伊朗革命的扩散至本国深感忧虑,若萨达姆能够击败伊朗,他将有望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五、“夺回”伊朗曾经“失去”的领土。
战争的直接起因在于: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民众受到了伊朗革命的激励,他们由几个大家族牵头,组建了武装力量,意图借助伊朗的支持来夺取伊拉克的政权。
两伊关系走向恶化,1980年3月,两伊宣布断交。
四月,什叶派势力试图暗杀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尽管未能得逞,然而他们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已经锁定在了萨达姆身上。
萨达姆将什叶派武装力量比喻为“第五纵队”,明确指出伊朗是背后的支持者,并就此为战争做好了舆论上的铺垫。
领土争端问题同样被人为放大,伊朗的胡齐斯坦省,即伊拉克所称的阿拉伯斯坦省,其中10%的领土原本属于伊拉克,却在1923年被划归给了伊朗。
伊朗境内穆合玛拉与阿巴丹之间的湿地归属争议,还有对整个阿拉伯河流域的主权纷争。
这些领土的划分,其源头可追溯至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文件记载,伊朗方面视其为合法有效,而伊拉克方面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其不具备效力。
1975年3月6日,巴列维王朝与伊拉克达成《阿尔及尔协议》,此协议成功解决了两国间的边界争议。在阿拉伯河问题上,双方均作出让步,并决定将航运收益均等分配。
萨达姆想一次性地解决掉这些“不平等协议”。
为了赢得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萨达姆向伊朗提出要求,希望其将霍尔木兹海峡中的三个小岛——大通布岛、小通布岛以及阿布穆萨岛——归还给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三个小岛问题依然高度敏感,特别是在去年6月,中国与阿联酋共同发布的《联合声明》中提到了这三个岛屿,随后伊朗便向我国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为了使战事进展更为顺畅,萨达姆联络了前伊朗军官,意图内外夹击,一举攻占德黑兰。
在1980年7月,伊朗成功挫败了一场武装政变,而这场政变的资金支持者正是伊拉克。
8月,伊拉克军队向伊朗席林堡地区移动。
9月10日-11日,伊拉克军队占领了边境上的伊朗少量领土。
9月17日,萨达姆正式宣布《阿尔及尔协议》无效。
此时,伊拉克军队已准备就绪,而伊朗还在忙着国内斗争。
伊朗首位总统同时也是军队最高指挥官的巴尼萨德尔,以及时任总理的巴扎尔甘,均属于自由派阵营,他们的共同目标在于推翻霍梅尼的领导地位。
应对“自由派”问题,对霍梅尼而言是最迫切的任务,即便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他依然致力于此。
萨达姆对这一切了如指掌,他心中唯一挂念的是美国的态度。然而,回想起1979年11月那场“德黑兰人质事件”——激进学生占领了美国大使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非法拘禁,他们要求美国将巴列维国王遣返伊朗接受审判,这场危机持续了长达444天——萨达姆坚信美国不会干预他的战争计划。
萨达姆似乎对一切了如指掌。在9月22日这一天,他发布了作战指令,随后伊拉克空军对伊朗的十个机场发起了突袭,这一行动使得伊朗空军装备的美国战机无法升空作战。
战争全面爆发之际,伊拉克人将这场冲突称为“卡迪西亚战役,萨达姆之役”。卡迪西亚,这个名字代表着数百年前波斯人与阿拉伯人激战之地,加之萨达姆的名字,其含义显而易见。
萨达姆亲自亲临前线发表讲话,他宣称将在两周内彻底终结霍梅尼的统治,随后伊拉克军队将返回国内,共同度过斋月。
他敢于向伊朗发起全面战争(考虑到伊朗的人口和军力是伊拉克的三倍),其依据是美国所提供的情报:伊朗难以支撑超过一个月,一旦空军被彻底摧毁,形势将更加迅速恶化,而且伊朗的阿拉伯族、阿塞拜疆族和库尔德族民众也将纷纷响应,欢迎盟军的到来。
然而,经过一周的战斗,萨达姆的计谋未能得逞;尽管他成功夺取了边境的战略要地霍拉姆沙赫尔——伊朗最强大的导弹便以此命名,然而伊朗陆军展现出了强大的防御能力,使得伊拉克军队难以进一步推进。
萨达姆的迅速取胜策略遭遇了持久战的困境。他未曾料到,伊朗军队所拥有的武器和弹药储备竟然如此丰厚。
他未曾料及,那个默许他进攻伊朗的国家——美国,实际上已经在暗地里向伊朗出售了武器和装备,而这些交易的中间人正是以色列。
1981年8月20日,美国人自己揭露了这个秘密;当时,CNN《晚间新闻》的主持人塞林杰报道说,在解决人质危机之前,里根政府已经向德黑兰运送了军火;他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以色列的劝说,促使伊朗释放人质。
实际上,美国真正的意图是:允许伊拉克对伊朗发起攻击,接着又秘密地援助伊朗,从而使冲突持续不断。如此一来,伊拉克和伊朗都将遭受重创,而以色列则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投身贼船易,脱离贼船难。萨达姆即便深知自己陷入陷阱,也再无回头之路。若他在1981年宣布撤军,空手而归的他极有可能遭到复兴党反对派的推翻。
所以,萨达姆只能加大赌注,硬着头皮打下去。
萨达姆对伊朗人有所暗示,他强调即便冲突在所难免,也应当避免采取侮辱性的行动。他期望两国空军在交战时能避免攻击对方的油田、港口等关键经济设施。
伊朗对此置若罔闻,他们专注于对法奥港进行轰炸,而法奥港作为伊拉克最先进的港口,其运作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终端,这一技术在当时已是八十年代初的先进水平。
伊朗空军对基尔库克及摩苏尔的油田进行了猛烈轰炸,导致伊拉克石油产量急剧减少,直至1987年,产量仍未能恢复至战前水平。
至1986年,伊拉克的征兵上限降至51岁以下,尽管如此,战争期间的经济活动依旧维持着相对稳定,这主要归功于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她们在经济发展、行政管理以及后勤运输等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
尽管男子在战场上一批批地牺牲,然而女性们却把巴格达管理得井然有序,她们让高速公路畅行无阻,街道整洁美观,公园风景宜人,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地铁系统也得到了改造升级……
当时前往伊拉克执行公务的人员,几乎难以察觉该国正深陷于战火之中。
伊拉克的经济为何能够维持稳定?首先,石油出口依然能够换取大量美元;其次,阿拉伯地区的富裕国家纷纷慷慨地向其提供大额贷款。
这些债务正是导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威特竟然向萨达姆追讨债务,难道我看起来像是能够偿还债务的富裕之人吗?
伊朗实行全民皆兵,无论是妇女还是儿童,都投身于战斗之中,他们甚至愿意以两名伊朗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一名伊拉克人的生命。
什叶派发动了“殉教”行动,立誓与伊拉克抗争到底,然而萨达姆所期望的阿拉伯人、阿塞拜疆人背叛的一幕并未出现。
更让他感到沮丧的是,战争迫使伊朗各派摒弃内部纷争,团结一致对抗外敌,这在客观上加强了霍梅尼的政权地位。在1981年,他成功剥夺了总统巴尼萨德尔和总理巴扎尔甘的职位,接管了武装力量总司令的职务,并创立了革命卫队。
哈梅内伊担任总统一职(1981年至1989年),霍梅尼所期望的继任者则是拉夫桑贾尼(曾任议长,1980年至1988年),拉夫桑贾尼于1989年接任总统,紧接着,霍梅尼便离开了人世。
因为战争,伊朗和平地完成了内部权力分配。
若萨达姆能够稍加忍耐,静观伊朗内部动荡,其所得利益无疑将远超八年战事。然而,他并非一位政治家,缺乏深远的战略眼光,常常情绪激动,不计后果。
他对伊朗的判断过于轻视,同时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更不用说美国一直在给他制造困境,甚至取消了对伊朗的部分制裁,目的就是为了支持其持续战斗。
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均未介入调解,导致双方甚至无法找到下台的借口。
苏联表面上支持萨达姆,但这是为了防止美国得到波斯湾。
英法两国,在石油贸易中供过于求的时期,并未面临能源短缺的困境,因此战争对他们军火出口业务有利。1981年,法国向伊拉克出售了四架幻影战斗机,同时向伊朗提供了三艘战舰,英国亦采取了同样的做法。
我国无需与这两个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保持过于紧张的外交关系。事实上,我国向伊朗和伊拉克出售坦克,已经赚取了超过十亿美元的收益,这笔资金对于我国军工产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还有“蚕”式导弹,以及借埃及转手的歼7战机等等。
努力劝架
五大善人无论如何,都肩负着守护全球和平的重任,为此,他们付出了诸多努力:
1980年9月29日,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双方停火。
在1982年10月,会议通过了相关决议,强烈要求两国军队都应撤回到各自的国境线以内。
1983年10月,安理会与联合国大会共同敦促双方立即停止海上军事行动(霍尔木兹海峡的情况特殊,若暂停,后续处理将面临诸多难题……)。
在1984年和1985年间,连续通过三项决议,强烈敦促两军停止交涉。
1987年7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通过了598号决议,决议明确指出,若双方未能实现停火,国际社会将采取制裁措施针对伊朗和伊拉克两国。
伊拉克先接受,伊朗在1988年接受。
一方面是因为萨达姆债台高筑,已无人再借款给他;
一方面,86岁的霍梅尼已身患绝症,时日无多。
战争总算在1988年完全结束。
从表面来看,安理会似乎有所作为,然而实际上,长达八年之久,并未见任何大国派遣特使前往德黑兰或巴格达进行调解,他们只是反复呼吁:停止战斗,停止战斗。
沙特、科威特等海合会国家,它们迫切渴望和平,已无法再忍受现状。萨达姆持续不断地借款,伊朗则在海峡对特定国家的油轮发动袭击。
那些富有的贵族和官员们纷纷前往华盛顿、莫斯科、北京以及巴黎和伦敦,向各国呼吁,恳请他们协助制止战火,承诺将给予慷慨的赏金以报答那些愿意伸出援手的仁者。
1987年的深秋时节,沙特阿拉伯与我国达成了一项协议,以高达35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引进了35枚东风3型中程导弹。这些导弹不仅重量庞大,而且射程极远。
拥有此宝,便能傲视中东,轻蔑地宣称:在场的各位不过是平庸之辈。有谁敢狗急跳墙,挑衅于我?让我来终结你的存在。
沙特的心态与那些富有的豪族相似,面对两伊地区激烈的冲突,局势已近乎疯狂,因此各国纷纷加强自我保护,纷纷加大力度采购武器装备。
所以,大国们不急。
霍梅尼与萨达姆对峙着,彼此静待对方率先示弱,日复一日,他们承受着无尽的痛苦折磨。
所以,当598号决议一来,双方就解脱了,萨达姆见台阶就下。
两伊硝烟散尽三十多年了,双方都伤亡惨重。
后来呢?
伊拉克还是被美国摧毁了,石油资源落到美国资本集团手中。
伊朗,受到了美国全面制裁,前几天还挨了炸弹。
中东的历史教训惨痛而深刻。美国与以色列的冲突,并非源于体制的差异,亦非教派的纷争,更无关乎人权问题。剖析种种舆论的包装,最终揭示的不过是两个字——利益。
但是,美国今天已代表不了世界,中东局势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中东国家想要发展,想要和平,必须认清谁才是它们共同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