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被出成阅读题目,而我并不会做。”
近期,青年作家王彤乐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透露其撰写的文章有幸被纳入上海市虹口区初中二年级语文课程的期末考试试卷之中。
试题中我答错了一道选择题,而另外三道较为主观的题目,我的回答并未做到全面。
原文曾在《青年文摘》发表
记者观察到,王彤乐所发布的图片里,《蓝气球和甜月亮》被选作阅读理解教材,并标明已作删减处理,试卷上设计了四道题目(编号12至15),总分为15分,其中第13题是一道选择题。
王彤乐所犯的错误在于第13题的选择题,该题要求对第⑦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穿过”这一词语的运用效果进行恰当的分析,而她所选的答案并不准确。
以连绵不绝的排比手法,生动描绘了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沿途飘扬着五彩气球,持续前行的壮丽场景。
B.形象地表现了那些气球在天空里漂浮之轻快自在。
C.具体展现了西北戈壁独特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环境。
描绘了“我”目睹心仪已久的气球时,内心涌现的激动、强烈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阅读材料中,我们注意到第⑦段中用波浪线标注的句子,描述了一幅画面:那些色彩斑斓的气球在朦胧的天空之中飘荡,它们依次穿过了树林,穿过了羊群,还穿过了那些矮小的房屋。
这道题,王彤乐第一个排除的就是C,但正确答案就是C。
王彤乐这样说道:“我觉得这种现象挺常见的,记得我小时候做阅读理解题时,也常常会想,那些作家是否真的能够完全理解自己创作的文章?语文考试其实也是一种逻辑能力的测试,我也能理解大家所说的‘文章一旦完成,便不再属于作者’这一观点,因此觉得这个话题挺有意思的。在我看来,语文阅读理解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关于这一事件,6月30日,记者以学生家长的身份拨打了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的电话,对方工作人员明确指出,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主管机构,其主要职责并非直接负责命题和组织考试。
该情况反映得相当积极,我们将与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和交流,深入探究具体情况,究竟是怎样的状况。此外,工作人员还强调,命题工作始终遵循规范流程。至于期末试卷的选用,首先需明确,这并非由统一机构组织的考试,而是设计相关题目,由各校自主选择使用,以此作为评估期末教学质量的参考依据。在参考过程中,无论产生何种见解,即便是存在分歧,都应当予以讨论。
对此,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于《中国青年报》对《上游新闻》的整合报道,以及小红书用户“王彤乐”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