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
“当一个人融入社会之中时,他便失去了自我。”
你是不是也经常这样?
听闻哪个行业赚钱,就心里痒痒,恨不能马上跟进;
得到某个消息,也焦虑起来,怕错过所谓的信息差。
尤其是养娃后,经常是拿不定主意,忍不住跟风。
今天听说学编程,锻炼大脑,就给孩子报个班;
明天看见别人孩子拿了个奖,也让孩子有样学样;
打心眼里不想卷,但看别人鸡娃,也狠下心来逼孩子学习。
小到吃穿住用,大到人生规划,我们太容易受外界影响。
有人说:家长跟风,是很多教育问题的根源。
忽略孩子的独特性格,未能认识到他们的长处和潜能,我们可能会错失培养孩子的机会,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身心负担。
教育这件事,最是需要用心用脑,对孩子量身定制。
孩子未来怎么样,很多时候,就看父母的定力行不行。
父母拿不定主意
一家人只会迷茫
前阵子高考,我们办公室又讨论起娃的学习。
李姐的同事表示,待成绩揭晓之后,若分数达标,她将鼓励女儿申请师范院校就读。
此言一出,大家七嘴八舌地开始劝:
人们常说,教师这个职业颇为辛劳,也有人抱怨薪酬偏低,此外,还有人觉得行业竞争异常激烈。
说得李姐很是迷茫。
大伙问:“为啥让孩子报师范,是孩子喜欢吗?”
李姐提到,她家中有多位教师,她们普遍认为女孩子选择师范专业,未来的道路会更加稳固可靠。
我又追问:“你女儿,到底喜欢啥,你清楚吗?”
李姐说:“她喜欢什么不重要,重点是不被同龄人抛下。”
我没再说什么,但心里挺不是滋味,孩子的感受怎么不重要呢。
我不禁想起看到的一则帖子。
博主系我国一所知名985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目前正于一家规模较小的科技公司任职。
当年报志愿,她很想学金融。
母亲观察到家里的几个哥哥都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考虑到女儿同样优秀,于是决定为她调整了报考的志愿。
尽管一切进展顺利,她内心却感到不适,这让她在工作上缺乏激情,始终处于基层的停滞状态。
如今,她也做了母亲,在自己儿子的教育上,就很迷茫。
她发现,孩子排球打得好,想让孩子走体育特长生这条路。
然而,周围的人都在热衷于学习,于是她也给子女报名参加了众多辅导班,这导致孩子的运动时间被大幅度削减。
孩子学习成绩始终难以达到高分,她便采纳了旁人的意见,开始考虑将孩子送往国外深造。
于是,她不顾儿子强烈的反抗,仍旧执着地为他补习英语,哪怕面对孩子的抗拒,她依然咬紧牙关,坚持陪伴孩子学习。
直到出国这条路也被一些条件卡住,她又想让儿子去学排球。
变来变去的,都把孩子整迷茫了,而她自己更是不知所措。
看过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人正在街上漫步,忽然看见一群人急匆匆地往东跑。
他来不及细想,莫名其妙地跟着往东跑。
然而,至于为什么跑,跑去干什么,他一无所知。
而且,一起跑的人也都如此,只是看见别人跑,自己也跑。
到最后一打听,这不过是闹了一场乌龙。
生活里,盲目从众就不是闹乌龙这么简单了。
判断力不行,听风就是雨的,只会令一家人陷入迷茫,倍感无力。
最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孩子试错的成本并不低。
家长们定力不稳,孩子怕是要走很长的弯路。
孩子未来如何
要看父母能不能稳住
一到高考季毕业季,张雪峰老师的一些视频便会在家长群里疯传。
其中一期直播中,张雪峰谈起两位家长,令我印象深刻。
这位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就读于心仪的电气专业,不惜放弃知名院校,选择了参加一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这孩子的分,上985一点没问题,为什么这样做呢?
此番选择的背后,暗藏了父母的深思熟虑。
家里给孩子的规划是,将来进入电网系统工作。
而电气工程再加留学经历,正是进入电网最直接的通道。
关键是,孩子对这份规划并不反感,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一个家长的情况,就更与众不同了。
为了让孩子能够选择他们钟爱的专业,无论是对名校的向往还是对热门专业的追求,我们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放手,甚至不惜投入更多的资金。
而孩子也很争气,后来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做得很好。
教育学上,有个“韦奇定律”:
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其直接原因并不仅限于父母的教育手段,更关键的是父母在孩子成长阶段能否持续保持理智与自制力。
实际上,若目标清晰,集中精力投入,且内心充满热情,实现人生的小成就并非遥不可及。
因为“在做自己”这件事上,没人比得过孩子自己。
若仅依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那么最终可能会导致孩子变得极其普通。
未来的社会将特别强调个性以及其独特的优势,对于那些缺乏特色的人来说,开拓局面将变得尤为困难。
所以,“优势教养”已是很多父母的共识。
博主@林子,就是这类父母的代表。
她女儿,妥妥的学渣,但酷爱看漫画,更喜欢画画。
其他家长纷纷忙于将孩子送往补习机构,而她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亲自带着女儿参加了动漫展览会。
在高中阶段,每逢假期,该子便投身于国内两家知名漫画机构进行实践,从而收获了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首个薪资收入。
考大学,自然也去了美院,毕业后,直接去漫画社找工作。
原本大家眼中的“学渣”,如今是同龄人里收入较高的那批。
更难得的是,这孩子活得开心,自我价值感爆棚。
有句话说得好:
“命运会给每只鸟儿都准备一根树枝。
父母的责任在于帮助孩子寻找到那根既可安身立命,又可助其翱翔的枝桠。
找准托举孩子的点,他才能展翅高飞。
父母有定力
才能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上个月,斯诺克世锦赛举办。
夺得冠军的,是亚洲选手赵心童。
这孩子能一路过关斩将,离不开父母的鼎力支持。
其实,读书时,赵心童的成绩非常好。
但为了系统学习斯诺克,父母竟然同意他休学。
赵心童的母亲说:
“希望孩子以后的人生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尊重孩子的选择。”
若是我身处其中,认定孩子有读书的天赋,势必也会投身于“鸡娃”的行列,沿着升学、求职的既定路径前行。
与赵心童的母亲相比,我感到十分羞愧,并且开始深思,怎样引导孩子走向“优势发展”的道路。
经过查阅资料,并与几位教育领域的资深人士交流,我归纳出了以下两个主要的发展方向。
第一大方向,是父母如何保持理性,不从众。
我有个朋友,孩子是文物鉴定师,听起来非常小众。
当年,他力排众议,支持孩子学自己喜欢的历史文物专业。
在寻找工作过程中,孩子暂时未能找到与自己专业相符的企业,但他并未显得焦虑,只是不断地鼓励孩子,让他不必急于一时。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孩子参与了那档展示国宝的节目,从而顺利地进入了这一领域。
很佩服朋友这份特立独行的勇气。
那我们怎么才能不从众呢?
第一点:尽量屏蔽制造焦虑的信息。
浏览网络资讯或专家观点,抑或日常生活中听取他人意见时,需先分辨信息的真伪,继而独立思考,评估其合理性。若遇难以决断的情形,最适宜的做法是关闭听觉,减少接触那些消极、偏激、引发焦虑的言论。
第二点:加强独立思考的能力。
为什么听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关键是独立思考能力太差。
就比,听说学什么能开发大脑之类的。
你必须首先弄清楚此事,探究其是否具备科学根据,并思考它可能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
以学习钢琴为例,有人认为,弹琴有益,能陶冶情操,增强注意力;然而,也有人觉得,阅读乐谱会伤害视力,可能引发近视问题。
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办?听谁的?是不是全然得靠自己判断。
所以,日常中我们要有“批判性思维”,碰上什么事,先想一想。
第三点:凡事慢半拍,让子弹飞一会。
在孩子这里,我们往往关心则乱。
一听什么对他好,就立马行动,生怕落人之后。
其实,就拿跟风报班来说,你缓一缓,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所谓定力,其实就是遇事慢一点,做事稳一点。
第二大方向,是父母如何察觉孩子的优势。
我觅得一种名为SIGN的模型,其发明者为“优势理论”的奠基人马库斯·白金汉。
他认为,要想了解孩子的优势与潜能,做好这4点,就差不多了。
观察那些孩子能够轻松完成,并且明显比他人做得更好的事情。
孩子自发愿意去做的那些事,无需催促,他们展现出明显且稳定的兴趣。
孩子在学习中能够迅速掌握知识,且学习过程并非痛苦不堪,反而充满了愉悦和轻松。
观察孩子完成各项活动后,个体会感受到极大的满足,自信心也随之增强。
彭凯平教授曾说:
教育理应拥有多样化的价值追求,其核心宗旨在于促使每位孩童散发出人格的独特光辉,并使每位孩童都能积淀出最绚烂的生命底蕴。
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父母挖掘孩子的潜能,引导他们塑造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写在最后
看过一个说法。
有人分析,当代的这群孩子,接触的东西远比我们多。
他们眼界广、心气足,很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也有魄力去承担。
现今的孩子们,经历了“认知的飞跃”,构成了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新生代,仿佛是“进化了的生物种类”。
别再拿老一套刻板的教养模式,用一条准绳去束缚孩子。
我们要不断进化,用新视角和新方法为孩子铺就未来的路。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孩子们也各有天赋与优势。
带领他们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在优势上努力。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拥有专属于他的美好人生。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