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报道,记者何文涛、朱绍杰采访得知,自国务院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行动后,广东省普查办公室严格执行“全面普查”的原则,发布了《关于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线索的公告》。该公告全天候向社会公开征集不可移动文物的线索信息,特别关注党史相关文物,并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普查工作。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人士透露,截至目前,广东省在党史研究方面已新发现超过450处文物。在这些新发现中,惠州这个革命老区尤为突出,成功发掘了与香港大营救事件紧密相关的关键革命遗址——元和寿山世居。
位于惠州市惠城区三栋镇木沥村元和村的这栋古建筑,始建于清朝时期,现已被杂草和灌木丛所覆盖,其屋顶已经完全倒塌,此外,部分泥墙也出现了剥落现象,这些建筑特征与惠州地区常见的围屋风格相吻合。
当地众多年轻村民可能并不知晓,那座看似平凡的建筑物,正是元和寿山世居之地,它曾有幸接待过众多文化界的知名人士。
惠城区博物馆馆长兼惠城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队长刘佳妮透露,在2024年10月得知这一文物线索后,她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深入咨询了村庄的当前状况以及文物点的历史演变,“尽管建筑遭受了部分破坏,但其平面布局依然保持得相当完整和明显,目前还存有42间房屋和6个天井”。
李挺是寿山世居的村民,他在那里住了二十多年。他回忆道,寿山世居的李氏家族曾在惠州市区的水东街开设了一家名为“东和行”的店铺,那家店铺生意十分红火。
专家学者依据村民口述内容,参照惠州党史的重要事件进行详尽对比,同时借助相关资料的研究,发现抗日战争期间,遵照中共中央南方局周恩来同志的命令,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中共惠阳县委组织部部长并兼任武装部长卢伟如等同志,共同策划并实施了营救行动,成功救助了滞留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以及国际友人,他们从宝安、秋长、三栋等地抵达惠州城区。
一些知名文化人士在短暂休息于寿山世居之后,便前往了惠州城区,他们各自选择了水东街上的东湖旅店,以及由寿山世居族人开设的“东和行”商铺作为居所。
刘佳妮率领的普查小组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注意到元和寿山世居的正面墙体上依然保留着抗战时期遗留的弹孔痕迹,这一发现对于深入探究惠州地区的革命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李氏家族成员积极投身于周边文物点的杂草树木清理工作,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我们精确测量建筑的原有范围和布局,而且也让我们得以一睹这座红色建筑的真面目。刘佳妮这样说道。
在本次普查行动中,黄氏祖祠(即禾多乡农会旧址)、元和寿山世居、博东县人民政府旧址等众多关键革命遗迹受到了特别关注并进行了详细记录。这些遗迹中,有的曾是土地革命时期成立的农会所在地,有的则是抗战期间救助香港文化名流的接待场所,还有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地方政府的办公地点,它们共同见证了党的奋斗历程和集体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