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需要的人工智能
“AI”似乎已成为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人们无法回避的讨论焦点,它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技术术语范畴,转而成为一种商业用语。尽管AI产品的热潮已经持续了五年有余,但我们在日常使用电子产品的方式上,并未出现任何根本性的变化。
原因并不复杂:目前的人工智能尚无一个明确且具体的接入点,使得人们难以在既有的日常使用习惯中融入它。即便是引导力极强的苹果公司,也曾推出过诸如“视觉智能”这样的概念,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 2024 年 iPhone 16 的发布会上,那段追求极致的 Apple Intelligence 演示视频,最终引发了众人的广泛批评与调侃。
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的硬件产品显示,各种AI智能眼镜并不可能成为那个“特定的接入点”。
硬件规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实际上,要让真正的端侧AI技术嵌入到手机中就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眼镜这种受到极大限制的硬件了——从产品分类的角度来看,将目前这些智能眼镜称作“能够迅速启动手机智能助手的蓝牙耳机”似乎更为恰当。
尽管目前我们依旧将这类产品命名为“智能眼镜”,然而,其核心的竞争优势并非在于智能与否,而在于它为我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察角度。
因此,在撇开Meta AI、小爱同学,以及那尚未可知的Apple Intelligence之后,我们得以重新审视智能眼镜,进而领悟其发展脉络与内在价值。
我们很需要的 POV 相机
长期以来,采用第一人称视角(POV)进行日常视频拍摄或制作vlog,一直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任务。在传统的电影制作领域,常见的解决办法通常涉及一套庞大的设备系统。
然而,大多数普通用户并不需要如此笨重且坚固的设备,亦无需顶级画质,于是市场上便涌现出多种更为便携的固定方式,诸如挂脖式和胸带式,这些方案能将运动相机——甚至 iPhone ——固定在接近第一人称视角的位置进行拍摄。
这些轻便的方案虽有其优势,但并非无懈可击。毕竟,对一般消费者而言,额外携带一件设备实在显得过于繁琐。无论是GoPro的胸带,还是Insta360的帽夹,它们本质上都是独立的相机,并需额外携带相关配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设备既不能持续佩戴,也无法即时查阅拍摄内容,还需时刻留意其安全。
在这个阶段,一款集拍照、录像功能于一身,配备开放式耳机,并且具备普通眼镜功能的智能眼镜应运而生,而这正是 Meta 公司与雷朋品牌在 2023 年共同推出的成果。
仅从拍摄与录制标准来看,Ray-Ban Meta所录制的内容与iPhone相比显得相形见绌,其最长只能录制三分钟的1080P分辨率、30帧每秒的竖向视频,亦或是以720P画质进行最长30分钟的直播。毫不夸大地说,即便是将 iPhone 15 放入口中进行拍摄,所得到的视频质量也远超 Ray-Ban Meta 的水平。
然而,症结在于此:人们无法持续紧握或悬挂 iPhone 进行录像,然而眼镜却可以(并且实际上已经)被持续佩戴。
更重要的是,Ray-Ban Meta的录制标准对于目标用户群体而言已足够满足需求——即便是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中,智能眼镜所拍摄的内容分享至朋友圈或Reels,画面质量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Ray-Ban Meta 样张|PetaPixel
此外,智能眼镜录制视频所营造的沉浸体验,是其他便携式摄像设备难以比拟的。究其原因,眼镜是人体上距离眼睛最近的装置,因此通过它拍摄的画面自然与第一人称视角极为接近。除非将iPhone置于面部前方,或者模仿电影制作中那样将相机悬挂于鼻尖前方,否则很难达到这种视角效果。
在这个情境下,智能眼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得以显现:它是一款「非侵入性」的摄影工具。作为日常的饰品,它无需额外在身上附加任何物品,对大多数人而言,仅仅是更换了一副镜框;即便戴上,也不会对日常活动造成任何干扰。
在 2025 年美国曲棍球联盟的全明星技巧赛中,体育直播平台 FloSports 为球员们配备了 Meta 眼镜,以便于观众能够从球员的视角观看进球瞬间。
因此,这款非侵入式的智能眼镜,不仅满足了基本的画质需求,还能提供独一无二的视角体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意味着无需复杂设备,无需强壮肌肉,更无需繁琐的素材导入流程,只需轻点眼镜,便能录制出令人身临其境的视频,同时还能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
眼镜 + 手机的录像组合在将来一定会越来越常见
在2025年这一时间节点,众多手机制造商纷纷投入到影像技术的激烈竞争中,而这样的应用方式,既出乎意料,又充满了未来气息。
智能眼镜的路线之争
小米AI眼镜的发布会结束后,实际上仍有部分消费者表达了他们的失望情绪,这主要是因为在之前的广泛传闻和消费者的热切期待中,大家普遍预期小米将推出一款具备显示功能的智能眼镜。
这实际上提出的是一个颇具趣味的问题,它涉及到一个前提:在探讨“智能眼镜是否应当具备显示屏功能”这一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该如何界定智能眼镜的定义?
这何尝不是一种智能的眼镜?
在电商平台,形态各异、以眼镜为载体的智能产品琳琅满目——实际上,苹果的Vision Pro亦能以增厚型滑雪护目镜的形式呈现。
在这个领域,从小米到华为,再到雷鸟、ROKID、Xreal等品牌,它们为自己的多功能眼镜产品贴上了“智能眼镜”的标签。但事实上,这些眼镜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大相径庭,唯一的共同点便是都能佩戴在面部。
所以,基于前文的讨论背景,针对诸如小米和Meta等兼具特定形态与功能的智能眼镜,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定义:
只有当这些眼镜产品在未接通电源的状态下,依然能够正常穿戴并用作常规眼镜(包括近视眼镜或太阳镜),且不会对人的日常活动造成任何影响,这样的眼镜产品才可被称为智能眼镜。
定义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排除诸如魅族StarV View、雷鸟Air 3s、ROKID Max2等所谓的“智能AR眼镜”。这类产品,无论是从其具体功能还是是否支持离线使用来看,都应归类为“类似眼镜的便携式AR头戴显示设备”。它们的核心功能,本质上就是像屏幕一样展示内容。
雷鸟Air 3s Pro这类AR头显,其显示屏设计会阻挡视线,故不能像普通眼镜那样佩戴,所以它们并不归类于智能眼镜类别——正如充电头网所述。
这样的界定十分关键,因为尽管增强现实头戴显示器和智能眼镜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其外观设计正逐渐趋于一致,但它们的功能侧重点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一种是为了追求显示效果的沉浸感而舍弃了普通眼镜的实用性,另一种则是致力于在普通眼镜的基础上增加智能功能,这种选择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核心属性。
所以,在明确了“智能眼镜”的界定之后,我们不妨重新审视一下智能眼镜是否应当具备显示屏的功能。观察当前市场上已知的智能眼镜产品,我们可以发现,其技术发展的路径已经显现出三条明显的方向:
这类智能眼镜仅具备语音交互功能,不提供任何视觉显示,其中代表性的产品包括Ray-Ban Meta、小米AI眼镜以及雷鸟V3。
拥有单一色彩的文字显示功能,适用于展示提示信息、通知消息以及导航指引等基础文字内容,此类智能眼镜涵盖了魅族品牌的StarV Air型号和Rokid品牌的Glasses型号。
拥有彩色显示屏及图像展示功能,配备完整图形用户界面的智能眼镜,例如雷鸟X3 Pro,还有谷歌在Google I/O大会上展示的Android XR测试设备。
尽管每一条技术路径都已推出相应的商业化产品,其价格跨度从1999元至9999元不等,然而智能眼镜的技术演进路径主要还是沿着这一路径前进的,而且谷歌早在十二年前便已着手尝试实现全彩显示功能。
换言之,未来智能眼镜的竞争焦点必然集中在显示功能上;随着激光全息、高分辨率光波导等显示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眼镜与眼镜形态的AR头显终将实现技术融合;届时,它们将演变为一款真正适合日常佩戴的显示设备。
尽管目前阶段,智能眼镜这类产品主要还是充当手机的补充,逐步将手机的部分交互和摄影功能置于更贴近用户视角的位置,从根本意义上讲,它们是一种对人体功能的增强装置。
在此之前,由于硬件技术的限制,智能眼镜未能突破“日常使用”这一关键节点,它仅仅停留在一种“噱头”式的智能产品层面。然而,随着手机供应链的日益完善,智能眼镜在实用性方面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以小米眼镜为例,尽管其功能和体积与雷朋Meta眼镜相近,但得益于金沙江电池技术的支持,小米眼镜的续航能力可以达到雷朋Meta眼镜的大约两倍,因此在实用性上无疑得到了显著提升。
Ray-Ban Meta所采用的电池容量为160mAh,据知乎上的我爱音频网报道。
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有理由推测:在2025年、2026年和2027年,智能眼镜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与激烈竞争的时期;语音交互作为AI技术的主要应用,却不会成为智能眼镜的核心卖点;相反,拍照和音乐功能将持续进步,并最终成为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所以,不论智能眼镜的集成度高、小型传感器在拍照和视频算法上的应用,还是未来显示技术的创新,乃至最为关键的一点:与硬件生态中的核心——即智能手机——的协同,这些技术特点都在预示着一个趋势:我们将见证越来越多的手机制造商投身于这一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