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2025年5月我国手机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指出,该月我国手机总销量达到2371.6万部,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1.8%。在所有手机中,5G手机的销售量为2119.0万部,同比下降了17.0%,这一比例占到了总销量的89.3%。
此次出货量的急剧下降,预示着我国手机市场的复苏步伐骤然减慢,甚至有可能重新陷入“低增长”的困境。
从温和增长到突然下滑,市场拐点已现?
年初的走势分析显示,在2025年的前四个月,我国手机市场展现出了相当的抗跌性,累计销售量实现了3.5%的增长。然而,进入5月后,市场出现了明显下滑,这一变化如同一个沉重的打击,使得全年的累计增速直接跌入了负增长区域。
调查结果显示,在2025年的前五个月,总出货量达到了1.18亿台,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8%。在这之中,5G手机的出货量为1.02亿台,降幅仅为0.1%,占据了总出货量的86.2%。
这一转变的背后,显然并不仅仅是消费者热情的下降这么单一原因。若将视野进一步拓宽,便会发现——智能手机市场的衰退,已不再仅仅是某个行业的孤立现象,而是当前我国整体消费疲软的一个鲜明写照。
消费不振,换机欲望“冻结”
智能手机,往昔乃“消费冲动”的佼佼者。每当新一代产品问世,无不激起长队如龙、黄牛炒作的风潮,而一部高端机型,更可成为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
但如今,这样的热度早已降温。
原因之一,就是整个社会的消费信心正在下降。
自2024年起,我国民众的消费欲望持续呈现下降趋势。根据央行进行的调查,多个季度里,“倾向于储蓄”的群体占比显著增加,而“倾向于消费”的群体占比则持续减少。
这种心态的转变,在手机等可选消费产品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并非因为买不起,而是出于不愿购买,甚至是不敢购买的心理。
昔日,人们习惯于每年更换一部手机,甚至两年就得更新;而今,即便三年不换手机,也并不觉得速度变慢,因为微信依旧流畅使用,视频播放也毫无障碍,生活品质并未因此受到实质性影响。
换机,从“刚需”变成了“可有可无”。
在房价停滞不前、就业压力不断上升、年轻人对未来前景持悲观态度的大环境下,消费行为的不积极转变已成为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手机行业也因此难以独善其身。
新品“失语”,5G手机也救不了市场
报告分析显示,2025年5月,我国市场推出了39种新型手机,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3.5%。在这些新机型中,5G手机仅有13款,较去年同期降幅达到了55.2%,这一比例占据了当月新机总数的33.3%。
这是近年来5G新品占比的最低点之一。
在高度依赖“迭代创新”的消费电子领域,若缺少了创新的新产品,那就等同于失去了消费者购买的动因。
对于厂商而言,推出新品是引导消费者预期和激发他们更换设备的关键策略。然而,当前市场上产品更新的速度有所减缓,创新力度不够,且缺乏显著的区别,导致用户对“新鲜感”的感知度持续下降。
尤为重要的是,5G技术所带来的“收益”已大致实现,发展势头略显疲弱。在过去的数年间,5G凭借其技术优势,成功引领了新一轮的设备更新换代,然而,它并未催生出足够的“杀手级应用”,以持续推动其技术升级的动力。
用户察觉到,尽管5G网络速度有所提升,但并未对其使用习惯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他们也不再倾向于为此支付额外费用。
根据统计资料,2025年的前五个月里,我国市场新推出的手机型号共有202款,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7.4%。然而,在这202款新机中,5G手机仅有95款,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2%,其市场份额仅为47%。尽管整体新机数量呈现上升态势,但5G手机作为市场“主角”的地位却在逐渐减弱。
结构性压力:从厂商到渠道,全线承压
手机制造商面临的挑战,不仅体现在销售量的减少上。库存处理的难度显著增加,销售渠道的利润空间被挤压,以及零部件价格的起伏不定,这些因素共同在重塑整个行业的生态环境。
昔日,手机产业遵循“疾驰”原则:迅速更新、迅速推出、迅速销售,并通过热销产品推动整个供应链的高效运转。然而,如今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经销商更偏好小心囤货,制造商亦不敢轻率追求销量,整条产业链正陷入“缓慢运作”的态势。
除此之外,头部品牌的集中度持续增强,导致中小型厂商的生存空间不断减小。那些缺少品牌影响力和渠道资源的企业,在消费市场低迷的时期,更易被边缘化。这种情况下,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显著。
这现象不仅是商业竞争所导致的结果,而且也揭示了整个社会消费结构的深刻变革。手机不再是被全民追逐的热门产品,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够用即可”的日常用品。这种观念上的转变,对整个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问题不只在手机,还是在信心
2025年5月,手机销量的大幅下滑,在行业报告中似乎只是数字的波动,然而,这实际上反映出我国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消费市场疲软、供应商态度谨慎、创新能力减弱,更重要的是——市场信心严重不足。
手机市场的降温并非仅限于手机行业本身的问题。这种现象与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年轻人选择不结婚不生育的趋势,以及企业裁员和求职者面临困难等问题,都源自于同一时代的多重困境,只是各自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绝不能仅仅依赖几款新产品的“拯救”来提升销量,而必须重新构建增长的预期,增强公众的信心,从源头上促进收入的提升和消费意愿的回升。
即便AI手机、可折叠屏幕以及卫星通信技术接连登场,也不过是短暂的璀璨火花,无法照亮更深层次的消费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