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展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极端分化现象,迎来了近四年来最为强劲的复苏态势。在此期间,共有42家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共募集资金达到1067亿港元,这一数字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了688%,并且超过了2022年至2024年全年的募集资金总额;此外,平均每单项目的募集资金约为25.4亿港元,这一数额也超过了2022年至2024年间的平均募资水平。这场复苏的引擎主要源于两个极端现象:A至H的大盘股通过募资770亿港元,支撑起总募资额的72%,成为市场的稳定基石;而可选消费品和创新药物在散户抢购新股的热潮中,演绎出“认购百倍”的神话;然而,在这繁华景象的背后,工业、金融等传统行业在募资方面遭遇了冷遇,这反映出市场对于“新经济”的狂热追逐与对“旧经济”的谨慎态度。
(全文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
A至H的7家企业共筹集了72%的资金,宁德时代当之无愧地成为了行业的“巨无霸”。
自2024年起,超过70家A股企业宣布计划在香港交易所上市。进入2025年上半年,其中7家公司成功实现了港股首次公开募股,募集资金总额超过770亿港元,这一数字占据了IPO总募资额的72%,显著促进了港股IPO募资额的回升。宁德时代募资额高达410.1亿港元,成为近四年来港股IPO之最;同时,恒瑞医药募资113.7亿港元,海天味业募资101.3亿港元,三花智控募资93.4亿港元等知名企业的上市,共同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活力。此类项目表现出机构与普通投资者共同热衷的现象:宁德时代国际配售的认购比例高达15.2倍,而散户的认购比例更是达到了151.2倍,并且还额外行使了15%的发售量调整权——这一举动充分体现了跨境投资者对“A股稀缺资产”的高度认可。
A到H项目在首次公开募股时的发行折扣与公司的市值之间存在正相关联系:公司市值越高,投资者的认购积极性就越高,最终能够实现更低的发行折扣。宁德时代在港股的发行价仅为A股的6.8%,市值万亿的它上市首日便实现了7.0%的溢价,目前溢价已增至19.0%。千亿市值的恒瑞医药、海天味业和三花智控在港股IPO时的发行价相对于A股大约打了八折,而百亿市值公司的港股IPO折扣更是超过了30%,有的甚至达到了50%。
需引起注意的是,尽管A至H项目在募资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其上市首日破发率高达57%,具体表现为4单跌破发行价;海天味业、三花智控等部分项目在上市首日股价亦曾触及发行价以下。特别是海天味业和钧达股份,由于海外收入占比不高、所处行业板块表现不佳等因素,其股价至今未能回升至发行价之上。
2025年下半年,预计多只A股企业将踏入港交所的舞台,其预计募集资金数额有望与上半年A到H的募资总额相媲美,从而进一步强化大盘股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在此背景下,建议投资者密切关注市值突破千亿的上市公司、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当年备受瞩目的热门概念,诸如医药、机器人等领域。
行业表现分化明显 创新药与可选消费领涨
可选消费:散户狂欢制造“百倍认购神话”
在A至H项目被排除之后,可选消费领域通过7次募资筹集了105.7亿港元,成为上半年最为活跃的赛道。在这其中,蜜雪冰城以39.7亿港元的募资金额高居行业榜首,其认购倍数高达5258.2倍,冻结资金量达到1.8万亿港元,超越了快手,荣膺“历史冻资王”称号;布鲁可则以19.3亿港元的募资额获得6000倍认购,成功摘得2025年的“HKPO认购倍数之王”桂冠。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散户借助互联网券商的力量,集中参与新股申购并大量购买,他们看中的是“新消费”这一概念:比如蜜雪的“10元茶饮”、布鲁可的“积木社交”,这些投资行为所体现的情绪溢价,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基本面价值。
散户情绪的推动下,新消费板块的股票在后市持续攀升:蜜雪冰城和古茗自上市以来涨幅均超过150%,布鲁克上涨了134.0%,这充分证明了“Z世代消费标识+全球化憧憬”的增值效应;与此同时,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那些传统消费行业以及基本面较弱的股票上市后表现持续低迷,甚至出现下跌:绿茶集团在上市首日即下跌12.5%,至今涨幅仅有1.7%;新吉奥房车在上市首日下跌22.8%,至今跌幅已达6.3%;香江电器在上市首日下跌11.9%,至今跌幅更是高达16.1%。
创新药物领域,“小而美”的赛道正引领市场上涨,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对此保持谨慎态度,而香港投资者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冷热对比。
创新药领域凭借5宗交易额达40.6亿港元的“小型规模”IPO,在上半年港股市场脱颖而出,成为最盈利的板块之一。自上市以来,其平均股价涨幅高达78.4%,映恩生物、药捷安康、脑洞极光等公司更是实现了超过100%的收益增长。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散户的认购态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分歧。
创新药物成为今年备受青睐的投资领域之一,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年初,港股创新药板块的涨幅已高达60.5%,这一表现远超其他行业指数。在创新药新股发行领域,映恩生物作为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其国际配售获得了高达13.5倍的认购,然而,其他创新药项目在国际配售环节却遭遇了冷遇,认购倍数普遍停留在1.0至1.1倍之间。这种谨慎态度主要源于投资者对项目管线“硬核程度”的严格审视。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散户投资者对创新药项目表现出了明显的“标签化追捧”。药捷安康以认购倍数高达3419.9倍领跑板块,派格生物医药紧随其后,认购倍数达到了743.8倍。这种投资热情源于对“概念套利”的追求——投资者将“创新药”标签视为“高增长”的代名词,却忽视了管线失败率超过70%的行业实际情况。
香港交易所的18A规定准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挂牌交易,其初衷是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融资途径,然而由此产生的“打新标签化”风险不可小觑。尽管香港交易所的积极推动在短期内推高了市场预期,但最终企业的长期表现还需由其业绩来证明。
工业材料等板块IPO颓势 募资认购收益全面遇冷
在A至H、消费领域以及医疗医药等新兴经济领域的热闹景象中,工业、材料、信息技术和金融板块却呈现出衰落的态势。从供应角度分析,四大板块共计贡献了19宗首次公开募股,这一数字占据了上半年总数的45.2%,然而,实际的募集资金规模仅为130亿港元,占比大约12.2%,众多亿级迷你项目集中出现,形成了“数量占据半壁江山,募资却拖了后腿”的尴尬局面;在认购层面,除了少数项目因沾上“科技概念”而偶尔受到散户的热烈追捧外,大多数项目的香港公开发售认购率较低,国际配售的倍数普遍不足2倍,机构投资者用行动投票,表现出了明显的抵制态度;而在收益方面,情况更加明显地呈现出分裂态势,上市首日的平均涨幅仅为3.2%,自上市以来的平均涨幅也仅有2.1%。
这种分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对“强劲增长迹象”的极致追求,以及对“较弱增长模式”的天然排斥。如果这些领域不能向市场明确展示“增长确定性”——无论是技术上的突破、经营模式的创新还是全球化的故事,它们很可能会长期在核心领域的边缘徘徊,成为港股IPO市场中的“无声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