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微在泡茶品茗。
陈梦婕
烫壶、投茶、注水,动作轻柔连贯,一气呵成。茶叶在水中舒展沉浮,茶香弥漫幽长。众人围坐,静静地品味着茶香。“在品尝这第一泡、第二泡的茶时,请大家暂时保持沉默,给自己留些独处时光,沉浸于此刻的愉悦与眼前的美景,让这杯茶汤滋养我们的心灵。”福州近日迎来了台岛中华茶艺家研究协会推广老师洪微的茶与生活课程,为炽热的夏日增添了一缕茶香和宁静氛围。洪微凭借在台湾超过十年的茶修经历,从茶叶的栽培、泡制过程,到茶席的礼仪规范,悉心指导学员们探索一个全新的茶文化领域。
洪微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洪汉语曾担任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的院长。在福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洪微便投身于漆画创作。1996年,她远嫁台岛,并在此期间开始研习茶道、花道等技艺。两年前,为了更好地照顾年迈的父母,在丈夫和女儿的大力支持下,洪微重返福州,并在三坊七巷开设了三芳书斋。所谓“三芳”,指的是选取了芳草、芳花、芳香的含义,她期望搭建一座桥梁,将台湾岛的茶道、花道、香道讲师邀请至福州。选择三坊七巷作为地点,是为了让老师们一到福州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脉,从而爱上这里。在过去两年里,三芳书斋已经陆续邀请了多位台湾岛上的知名人士来福州授课,并且策划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雅道清欢——东南拾趣集”的香事、茶事体验等。
南宋《梦粱录》中记载:“烧香品茗,挂画插花,这四种闲适之事,不宜过度劳累家庭。”在我国古代,文人雅士们通过烧香、养花、品茶、聆听音乐等风雅方式,收集生活中的点滴,陶冶情操。当我重返大陆授课时,洪微感到尤为高兴,因为他看到许多年轻人带着满腔热情前来学习交流,重新找回那份旧时的韵味。都市人的生活物质条件已经相当充裕,茶已经超越了日常的调味品,它应当提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琴棋书画、诗香之茶的境界。她向记者透露,在台湾岛上,茶并不常作为社交的工具,人们品茗时,更倾向于关注茶本身。成为一名优秀的茶艺师,需经历探访茶园、参观茶厂、研读茶籍、辨识茶具等一连串严谨的实践与考核,一场理想的茶会则是优质茶叶与茶艺师共同演绎的精彩篇章。
沏一壶好茶,需先熟知其本质,掌握其构成与特性,同时也要学会挑选合适的器具、控制水温、准确量取茶叶以及适时冲泡。洪微经常对学员们强调,一叶茶叶从采摘到制作,历经诸多工序,最终汇聚于壶中,这无疑是天地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这其中蕴含着种茶人的辛勤汗水与制茶人的精心打磨,泡茶之人绝不能仅凭随意一冲便草草了事。泡茶时,我们必须怀揣对茶的敬畏之情,全心全意地精心泡制出一壶好茶,这是洪微所强调的。
长期以来,台湾的茶艺已构筑了一套充满仪式感的程序,包括温壶、放茶、加水、奉茶等环节,每个步骤都蕴含着独特的讲究,彰显了茶席的韵味。在三芳书斋,台湾的茶艺导师严谨地传授技艺,通过一壶茶在一片小天地中传递心意。来自福州的学员小单向记者透露,她经营着一家花店,过去在花店举办活动前,她总是感到十分紧张。学成茶道后,她每日都悉心为自己泡制一壶香茗,以这嫩芽绿叶为媒介,使心灵得以宁静。若有友人造访,她以茶待客,以礼待人,这便是她最温馨的款待方式。
“幽闲之选,非奢华之选”一语,源自乾隆皇帝的《玉泉山竹炉山房记》,亦成为洪微去年为福建博物院搭建桥梁,促成闽台两地文化交流的茶会主题。身处自然草木之间,人们得以闲暇品茗。洪微携来一场台湾的茶艺盛宴,众人手持茶杯与之交流,亦在茶汤中寻得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