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未减,暑期仍可期
7月5日,传言中的“末日大灾难”,并未如约降临。
没有火山喷发,也没有三倍于311地震的海啸袭来。
新干线按时启动,便利店依旧如常——整个场景平静得仿佛未曾有任何变动。
然而,这一天并非平静无波。7月4日夜晚,我国驻日本大使馆向在日同胞发出提醒,告诫大家要警惕自然灾害的发生。
同时,比地震更早抵达的,是席卷社交平台的集体情绪。
有人制作了“灾害预警图表”;在社交群组中,广泛传播着“应急物资准备指南”;超市里的粮食、面粉和瓶装水一度被一抢而空;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地震应急套装”的搜索指数急剧上升。
大家不是全信预言,而是不想成为那个“没听劝”的人。
尽管日本气象厅早已站出来澄清:“截至目前,全球尚无任何科学方法能够准确预知某日将发生的大地震。”然而,在算法主导的信息时代,那些更具吸引力的说法,往往能够获得更多的关注。
近期以来,日本九州地区频繁遭遇小规模地震活动。就在7月3日,鹿儿岛县吐噶喇列岛周边地区遭遇了一次5.5级地震,日本气象厅随后迅速发布了红色级别的强震预警。
于是,一个最终未能兑现的“灾难日”,却提前撼动了一个行业。
野村综合研究所的执行经济学家木内隆英曾指出,日本旅游业或许会遭受这场“灾难预言”带来的巨大冲击,其潜在损失可能高达5600亿日元,约合39亿美元。
不过,现实远没有这么悲观。
就在传言四起之际,一些航空公司仍逆势加码 日本市场: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航线的信心,并未随“预言风波”而崩盘。
业内人士透露,众多旅客在两个月到三个月前便已成功购票,然而,真正因故临时调整行程的,却只是少数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
值得指出的是,此次“灾难风波”所引发的,竟然是出乎意料的“跳水价”:
有人错估市场,提前订票后痛失两千,直呼“血亏”!
总体来看,在整体市场分析中,暑期期间的航班数量与票价走势显示,日本旅游市场的供需双方均保持稳定态势。
航班管家提供的数据表明,在今年的暑期运输高峰期,日本在热门通航国家的排名中位居前三,而其计划航班的数量已经超过了2019年的记录。
依据日本国家旅游局提供的信息,本年度五月来日旅游的人数达到了369万3300名,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5%,创造了五月份的历史新高。
香港游客的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降幅约为十分之一,这使得他们成为了受“风声”影响较小的少数市场之一。与此同时,韩国和中国内地的游客数量却同比大幅上升,增长势头依然旺盛。
关于是否前往日本的问题,曾在社交平台上掀起广泛讨论,有人分享了取消旅行计划的短信截图;同时,也有人无奈地表达:“父母不允许我前往。” 我们只能借助网友的视角,虚拟地游览日本。
在东京的浅草寺周边,来自西雅图的S小姐也坦白道:“起初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但随着不断浏览相关资讯,心中的焦虑感逐渐滋生。”
可真正踏上旅途后,她发现这里平静而有活力,旅程依旧愉快。
在恐慌情绪之外,进行的是一场关于集体心理状态的观察实验。同时,从那些未能实现的传闻中,我们也洞察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
并非所有人都会随谣言摇摆,并非所有关于“海啸即将来临”的传闻,都能动摇那些坚实可靠的出行计划。
特别是那些具有“高适应性”和“低信息依赖性”特征的旅客,如商务人士、归国留学生以及亲子出游的家庭——他们的信心主要源自于自身的经验与判断,而非社交媒体上那些热门话题的计算与推论。
这类人眼中,漫画并非预警信号,而谣言亦非真实写照。地震固然存在风险,然而东京地铁依旧正常运行,日本的灾害应对机制更是以其“体系化”和“冷静”而闻名遐迩。
正如一位日本留学生所言:“这不过是传闻罢了。该去的地方还得去,该享受的乐趣还是要尽情享受。”
7月5日,终究只是个平常日子。
辰木良的预言并未成真,他或许将与诺查丹玛斯、玛雅历法一同,被历史的长河和互联网的巨浪所吞没。
但对游客和从业者来说,风声已止,热浪将起。
暑假如约到来,日本依旧是那个充满吸引力的旅行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