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7月02日 第 07 版)
郭喜梅正在创作漆画。 受访者供图
步入炎炎夏日,气温逐渐攀升,稍作运动便会汗流浃背。然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原漆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人郭喜梅却乐在其中,她笑着说道:“夏季正适合制作漆器,高温有助于漆料迅速干燥且渗透彻底。”
郭喜梅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村的工作室名叫“梅艺漆坊”。那是一处坐落在村旁的二层小院,院中种植的漆树尚且不高,枝头上挂满了黄绿色的漆树花,散发着轻柔的香气。
步入工作室,桌上陈列着精美的漆艺茶台与茶杯,墙壁上则挂满了色彩斑斓的漆画,各式各样的漆器作品争奇斗艳。每日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为此,郭喜梅特意在刘家堡村聘请了一位村民,专责接待事宜。
刘家堡村地处市中心三十余公里之外,如此偏僻之地,为何选择开设工作室呢?
郭喜梅表示,这片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对她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她回忆起第一次到访时,正值村里的集市,集市结束后,地面整洁无垃圾。夏夜时分,她聆听水渠中青蛙的鸣叫声,心灵得以平静,她认为这样的宁静环境对创作至关重要。
刘家堡村,明代著名大学士王琼的故乡,据史书记载,曾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修筑堡垒、驻扎军队的地方,因此而得名。然而,村中却有许多被闲置的老院子,实在令人感到十分惋惜。
为了有效利用这些老旧房屋,自2020年开始,刘家堡村着手对乡村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开展了雨水污水分离、道路铺设硬化、太阳能路灯的安装等一系列工程。与此同时,对村民闲置的房屋进行翻新和改造,并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者入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展示、制作体验和产品销售为中心,致力于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普通的农家小院,就这样转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坊”。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釉陶器制作技艺”的传承者王学强和王志平夫妇是首批入驻者。他们当初听闻刘家堡村计划打造“非遗文化一条街”,便主动前往村里,表达了在此设立工作室的愿望。王学强面带微笑地说:“真是找对地方了!”
踏入王学强的“见初”陶艺空间,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陈列架上,各式釉色丰富、造型精致的茶具与创意产品,令人目不暇接。游客们驻足在一旁,目光细细打量,口中连声赞叹:“真是太美了!”
那天,太原市民林双携女儿一同参加了陶艺课程。在课堂上,她不仅学到了陶器与瓷器的差异,还掌握了灌浆和修坯的技巧,并亲手制作了一个杯子。她感慨道:“非遗传承人亲自指导,让人受益匪浅,近距离接触传统技艺,感受到了其独特的魅力。”
每逢佳节,众多游客与研学学子纷纷涌至,争相体验陶艺之乐。刘家堡村为我们搭建了优越的舞台,我们亦决心倾力付出,以期让更多的人对黑釉陶器产生喜爱之情。王学强如此说道。
刘家堡村已吸纳了太原剪纸、西华门舞狮、太原锣鼓等超过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手工艺项目。该村针对不同年龄段,如中小学生、大学生及成年人,开设了特色研学课程,因而荣获了山西“省级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示范基地”和“劳动教育基地”的称号。
非遗走进农家小院,不仅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延续,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的繁荣。在刘家堡村,连续四年,村里举办了“堡里有年味民俗花灯会”、“鼓神节”、“社火节”以及“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每年都能吸引超过三十万的游客前来参观。因此,刘家堡村也荣获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全国非遗旅游村寨”的称号。
刘家堡村的相关负责人指出,他们期望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强集体经济的规模,并使村民们能够在自己的家乡附近找到工作,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