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潇雨 摄影)
《中国时报》网站特派记者王潇雨,于北京进行采访报道。
事故发生满月之期,恰逢《国际民用航空公约》规定的初步调查报告公布时限,印度航空事故调查局(简称AAIB)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了针对6月12日印度航空787-8型客机坠毁事件的初步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该报告详尽地呈现了从印度艾哈迈达巴德机场起飞,目的地为英国伦敦盖特威克机场的AI171航班的详细信息,包括背景资料、人员伤亡情况、气象数据、飞行记录仪所记录的内容,以及机场、气象和通讯等方面的相关资讯。同时,报告还概述了目前针对该起事故的调查进展。
根据“报告”中对事故航班相关情况的详细记载,该架搭载230名旅客及12名机组人员的宽体客机,在起飞过程中,其两台发动机的燃油控制电门在短短一秒内,由RUN(运行)状态突然切换至OFF(关闭)状态,这一动作进而引发了发动机燃油供应的中断,使得发动机失去了动力。
离奇操作
根据目前披露的信息,我难以理解为何会出现此类行为。12日,一位拥有超十年787机型驾驶经验的国内航空公司飞行员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飞行过程中,燃油控制开关的切换通常是在遭遇火灾或其他故障警报时进行的故障排除措施,而且不会同时操作两个开关,否则会导致飞机在短时间内迅速失去动力。当飞机处于巡航高度与速度适宜时,此类操作不会立即引发严重后果;然而,若是在起飞爬升的初期阶段,这样的操作则往往难以逆转。
《报告》中透露,该失事客机搭载了两种增强型机载飞行记录仪,通常被称为黑匣子,这些记录仪分别位于飞机的前端和尾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记录飞行过程中的数据以及驾驶舱内的语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组合成数据流存储在同一设备内。尽管这些记录仪在事故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坏,但事故调查组仍然成功还原并解密了其中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并在《报告》中进行了公布。
787型飞机的燃油控制装置并非轻而易举地通过简单的拨动或按压就能改变其工作状态,它们的设计要求必须完成一个拔出并重新插入的操作过程。即便操作者不小心触碰到,也不会引发状态的改变,更不用说两个开关同时进行这样的操作了。据787型飞机的飞行员向本报记者透露。
另外一位在航空公司从事机务工作的专家也对《华夏时报》的记者进行了说明,他指出,787飞机型号的这两个重要开关设置在发动机油门推杆的后下方,其位置相当显眼,并且两侧都设有隔断挡板。在操作过程中,这些开关会发出清晰的“咔哒”声,从操作手法和具体位置来看,它们与其他开关混淆或冲突的可能性极低。
《报告》提到,在事故发生前,两名飞行员均得到了充足的休息,且都通过了飞行前的呼吸分析仪检测,被认定为具备飞行资格。起飞过程中,副驾驶负责操控飞机,而机长则负责监督飞机的运行状况。
艾哈迈达巴德机场的监控录像揭示,在失事客机处于极端爬升阶段时,该飞机释放了名为Ram Air Turbine的装置,业内俗称“老鼠”。此装置通常在飞机的发动机和辅助动力系统完全失效时,作为应急电源使用。它通过飞机飞行时产生的冲压力来驱动,为驾驶舱以及飞行控制系统(电传操纵系统)提供一定程度的电力供应。
事故发生之后,有关飞机遭遇鸟击致使发动机突然停止运转的推测曾出现,然而,《报告》中提到,飞机在起飞过程中并未发现明显的鸟类活动迹象,而是在穿越机场围界之后,飞机开始出现高度下降的情况。
目前公开的信息表明,AI171航班在6月12日当天,于08:07:37(世界协调时)启动了两个燃油控制电门并开始滑行,紧接着在08:08:39,飞机的空地传感器转换到了空中模式,这一时刻与起飞时间相吻合。飞机在08:08:42这一时刻达到了其最高记录速度,即180节,紧接着,两台发动机的燃油控制电门先后从“运行”模式转变为“切断”模式,这一过程的时间间隔恰好是1秒钟。
《报告》中呈现的由失事客机舱音记录仪恢复的对话内容表明,飞机遭遇异常情况后,一位飞行员向同伴提出疑问:“为何你停止了引擎燃油供应?”另一位飞行员则答复称他并未进行此举。
飞机的燃油控制电门迅速切换至“运行”模式,同时,发动机的推力也逐步恢复,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大约在08:09:05,一名飞行员紧急发出了“MAYDAY MAYDAY MAYDAY”的无线电求救信号,然而,飞行记录仪的记录在08:09:11时便戛然而止。
当然,目前对于引发此次事故的根本原因尚需深入探究,《报告》亦明确提到“调查工作仍在进行中,调查小组将对从各方收集到的额外证据、记录以及信息进行审查和评估。”然而,在这起被众多业内人士视为“异常”的事故背后,或许也孕育着改进安全体系、减少事故发生可能性的契机。
无论造成两个断路器在短短一秒钟内同时失效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鉴于这起空难的发生,未来对电门的设计进行改进和完善似乎是必要的。某国内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指出,此前国内某航司飞行员曾提出安全顾虑,指出电门设计中的金属防误操作凸台在使用过程中会因磨损而逐渐失去可靠性,尤其是当飞行员操作力度较大时,其防呆功能失效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
影响深远
《报告》中透露了事故调查的最新动态,指出现场作业,涵盖无人机拍摄及录像,已全部完成;飞机残骸已被搬运至机场周边的安全地带;两台发动机已寻获并妥善保管于机场附近的机库内;需要进一步检测的部件也已确认并进行了隔离。
其他调查的进展涉及:事故航班所使用的油罐车及油箱中的燃油样本已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达标。这一结果也驳斥了事故发生后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一种猜测,即航油污染是导致发动机停转的原因。
此外,调查人员正在对飞机前部飞行记录仪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他们已经收集到了事故现场的目击证词和幸存旅客的口述。其中,一名在事故航班中占据11A座位的乘客竟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不幸的是,这次事故导致了12名机组人员、229名乘客以及19名地面工作人员的遇难,另有68人受伤,使得这起空难成为了航空史上十年内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
波音787作为一款深受市场欢迎的远程宽体客机,凭借其卓越的燃油经济性和领先的技术优势,吸引了全球众多航空公司的青睐。截至目前,该机型已收获超过2000份订单,其中超过1000架已交付使用。
尽管在产品交付初期,因电池故障导致停飞,但自2011年开始商业化运营至今,并未出现严重事故或致命缺陷,直到AI171航班不幸空难的发生。
尽管调查进展显示,飞机的机械问题或维护工作并非事故原因,然而对于波音公司这样历经波折的企业而言,此次空难带来的影响依然显著。一方面,事故恰逢2025年巴黎航展开幕前夕,导致波音高层取消了航展期间的行程。一般来说,这类规模庞大的展览会是飞机制造企业向公众展示其产品、展示最新技术和发布订单的理想时刻,然而在今年的巴黎航展期间,波音公司不仅对既定的活动计划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整,取消了许多原计划的发布会,而且还特意安排了时间,以便对外公布任何新的订单信息。
波音公司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先前737MAX空难带来的品牌形象受损、订单流失,以及生产问题导致的产能受限、交付进度减缓和管理层动荡所引发的内部混乱。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缓解,然而,持续的不利因素仍在冲击着该公司正在重建的“信任墙”,使得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飞机制造商的复苏之路愈发艰难。
对于印度这个人口数量位居全球首位的巨型国家而言,旨在通过发展国内民航事业以增强其在全球民航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目标,在此次空难事件的阴影笼罩下,其道路似乎变得漫长而充满挑战。
1932年创立的印度航空,作为印度首个航空公司,起初是由TATA公司创办的私营公司,后于1953年转变为国有企业。2021年,尽管TATA公司当时经营状况不佳,但它还是果断地回购了印度航空。在TATA集团这一强大后盾的支持下,印度航空公布了充满雄心的扩张蓝图。该计划不仅涉及飞机外观的全新设计,还包括了一系列软硬件设备的升级换代、航线网络的拓展等多项“革新”举措。
航空数据库网站planespotters发布的数据表明,印度航空目前拥有191架飞机,其中787系列飞机的数量达到了33架。
当前印度国内规模最大的航空运营商系靛蓝航空,这家民营航司的机队已逾400架飞机,然而其中大部分为窄体客机。鉴于此,印度航空在长途航线方面在运力构成上展现出更明显的优势。
TATA集团接管后,印度航空在2023年发布了一份庞大的采购计划,订单总量高达470架飞机。这一举措旨在对现有机队进行全面升级,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该订单中,包括250架空中客车和220架波音飞机。2023年6月20日,波音公司正式宣布,该订单包括190架737MAX系列飞机、20架787-9系列飞机以及10架777X系列飞机。此外,该订单还附带50架737MAX系列飞机和20架787-9系列飞机的选购权。
印度航空在较长时间内未能充分展现国有航空公司的实力,其市场份额被众多私营及外国航空公司抢占,同时在公众口碑和品牌形象上也颇受诟病。TATA集团的加入,旨在显著增强该公司的竞争力,并重新塑造其品牌形象。近期,一位在孟买运营旅行和航空相关内容网站的本地知名意见领袖在与《华夏时报》记者的对话中提到,印度国内外航空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然而,长期以来,众多外国航空公司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本土企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这一现状亟需印度民航业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