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通知显得格外异常,据我所知,国家卫健委先前已经颁布了《禁止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使用“空肠回肠吻合术”的通知》,其依据与此次通知类似。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禁产生疑问:既然这些技术目前还仅处于临床研究的初级阶段,更不用说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何众多医院及医生却已开始广泛使用?究竟是谁在背后推动这些技术的应用?又是谁在为这项技术的推广提供支持呢?为何医院及医生在技术尚未满足临床应用标准之际便予以应用?究竟有多少医院与医生已经采纳了这些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效果究竟如何?收费标准又是怎样的?是否存在以治疗为名而大肆收费的现象呢?
显而易见,卫健委的暂停举措,既有依据,亦是必要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何那些在技术上尚不成熟,甚至早期临床试验效果均未达标,仅处于探索阶段的技术,医院与医生却敢于公然实施?他们究竟是真心想为患者治疗疾病,还是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谋取私利呢?在技术尚未获得充分临床数据支持之前,若盲目推广使用,无异于将患者视作实验对象,这种做法极其不负责任。倘若还收取高额费用,则只能视为敛财之举,同时也会损害那些真正为患者着想的医生。
有人认为,既然阿尔茨海默病无法治愈,那不如采取试一试的态度,或许还有治愈或改善的可能。然而,这种说法显得极其不负责任。人类并非实验用的小白鼠,绝不能在技术尚处于临床早期试验阶段时,就对病人进行实验。如果确实需要,也必须与病人家属达成相应的协议,并且,实验不得收取费用。否则,这便不再是临床试验,而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已经成熟的技术。
根据媒体报道的情况,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术治疗是需付费的,并且费用相对较高。这表明,所谓的临床手术已经不再仅仅是临床试验阶段,而是已经进入了推广应用阶段。那么,在技术尚处于初期临床研究阶段时,为何医院和医生会敢于采取这样的做法呢?他们究竟是为了治疗患者,还是仅仅以手术为名来收取费用呢?
我们并不倾向于从负面角度推测医院与医生的行为,部分医生或许真心希望运用自己的医术减轻患者的痛苦,为家属分忧。然而,在相关技术尚未广泛推广使用之际,已有不少医院和医生开始采用这些技术。不论如何辩解,这种行为都不应被视为为患者治疗的表现,反而更可能意味着他们企图借助这项技术谋取私利。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术治疗与其他疾病不同,缺乏明确的判断依据。在评估手术效果时,医院和医生难以给出确切的理由,如病情未进一步恶化、患者反应有所改善等,这些都是无法量化的定性分析。同样,“空肠回肠吻合术”之所以被叫停,也是因为缺乏相应的判断标准和评价指标。
这就引发了一个疑问,对于那些实施了“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和“空肠回肠吻合术”的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我们该如何看待?他们所收取的费用,是否应该退还给患者及其亲属呢?临床试验理应不收费,医院及医生职责在于持续跟踪和收集数据,对手术成效进行详尽的评估与分析。在此过程不断深化试验研究,待有充足数据证实技术成熟并适宜推广后,方可大规模应用,而非目前即开始收费进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