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理,这个“潜伏”系列应当讲述到第五部,理应描绘一位女性角色,然而我始终在翠萍这个角色上遇到了瓶颈。
为何翠萍行走变得艰难?非因她貌美,实乃她给人的印象过于朴素。翠萍仿佛用一颗猕猴桃便能诠释:外表看似粗糙不堪,待得稍作放置,剥开皮后,内里却是生机盎然。其最中心处,更藏有一颗鲜红的心脏,那是信仰的象征。
小红书上一篇名为“爱上翠萍如同呼吸般轻松”的帖子引起了关注,但描述这样简单的人物却颇具挑战。我该如何描绘出呼吸的感觉呢?
01
翠萍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她不困惑。
[id_1631028166]
晚秋时节,忧伤笼罩,充斥着小布尔乔亚的哀叹。谢若林不得不时刻将金钱挂在嘴边,通过言语来促使行动,方能安心地成为一名拜金主义者。至于李涯,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未能解开“我运即国运”这一灵魂深处的困惑。
[id_1712979043]
她未曾深究“我为何而活”或“生存的宗旨”等形而上的疑问,她始终沉浸于自己的核心使命之中。我定位为辅助角色,便全力以赴地扮演好这一角色,竭尽全力去完成袁政委交托给我的任务。她鲜少进行自我反省,偶尔只冒出几句尖锐的质问。
飞机是人开的啊?
翠萍是怎么做到不困惑的呢?
她具备一项显著的天赋,那就是胸怀宽广。单凭这一点,她就超越了众多现代人。原因何在?那是因为绝大多数现代人都有受过教育的经历。
受教育之后,人们的头脑更加敏锐,时常担心自己不如他人聪明。受教育者,对世间的陷阱有了更多认识,行事愈发小心谨慎。然而,更严重的是,他们可能会遭遇自我认知与实际社会的冲突,进而对人生产生怀疑。
咦?怎么跟书上讲的不一样啊?
站长在年轻时对哲学情有独钟,姑且算得上受过一定的教育。他对于“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八个字,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去深入探究,最终才领悟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理。由此可见,从哲学领域获得真知并非易事。
晚秋时节尤为棘手,若不幸患上文艺青年的病症,唯有在现实世界中褪去一层伪装,再投身于解放区的怀抱,方能得以治愈。
阅读常常让人感到迷茫,但若想从迷茫中解脱出来,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不仅需要广泛涉猎各类书籍,还需经历更多的人生历练。
相比之下,翠萍少走了多少弯路。
她从未陷入自我认知的束缚,因为她的认知结构本就缺乏系统性。她不具备某些受过教育者常见的自大心态,反而更像是一张待绘的空白画布。
从深山中的游击战指挥官,到繁华都市中的秘密情报工作者,这样的职业角色转变是多么显著的跨度。
翠萍并未流露出一丝忧伤或抱怨之情,她迅速地融入了新环境,无论是参与打牌、烫发还是传递信息,都展现出了她卓越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她依旧保持着那份纯真与朴实,这使她的伪装显得无懈可击,甚至让那位精明的站长都开始对自己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翠萍这个蠢得挂相的女人,会是共产党的探子?
02
她不仅是共产党的情报人员,同时也是站长夫人梅姐的亲密好友,更是享有盛誉的“博物馆双子星”成员之一。
在天津,翠萍与人交往融洽,社交能力令人称奇。许多人认为,梅姐对翠萍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们俩的背景相似,都源自偏远之地。当然,这一因素确实存在,但并非全部原因。
翠萍具备很高的情绪价值,然而她过往常遭轻视,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情绪价值”这一概念尚未被提出。
许多人认为情绪价值就是取悦他人,然而翠萍却明确指出这并非如此。她从未有过取悦他人的意图。相反,她总是直言不讳,开口闭口都是“老娘”、“找死”之类的言语。在她不刻意讨好他人的时候,反而更受他人的喜爱。
翠萍的生存之道是她不做作、不装逼。
她并非像马奎的妻子那般,品尝一块上海小吃时能列举出八种优点。翠萍不仅如此,还是一位善于揭露虚伪的高手。咖啡看起来是不是很文雅?却有一股令人作呕的鸡粪味!若你们打算讨论性话题,那么在床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还是要在山坡上、在玉米地里。
翠萍的潜行仅至中途,她将真实身份隐藏于水下,却毫无保留地在水面之上展露其真实的性情。
不造作之人,往往能结识更多良友。简言之,便是“真诚”。与翠萍结交,定能乐在其中,她能与你推心置腹,为你排忧解难,面对你提及捉奸之事,她行动迅速,甚至比任何人都来得快。
翠萍是一个战士,又是一个一生爱看热闹的中国人。
这表明她的情感价值并非空洞且肤浅。她重视情感,看重道义,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心情,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在她的粗犷外表之下,蕴藏着深厚的同理心与同情心。
在剧情中,我实在忍不住泪水。当左蓝被证实英勇牺牲,翠萍这才恍然大悟,她和余则成之间竟然是恋人关系。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真相,翠萍的情绪彻底失控,她坚信左蓝在临终前并不知道她和余则成只是假扮夫妻,心中充满了遗憾。
翠萍泪流满面,对余则成倾诉道,若我事先知晓,理应在她献身之际,提前向她透露,你我并非真夫妻。
她闭眼之前有个名分,心里会美的。
03
众多人对翠萍与左蓝进行并置比较,个人亦认同,这两位角色对于男性而言,堪称极富象征意义的比喻。
左蓝容貌出众、性情温和、学识渊博,散发着理想主义的魅力,宛如校园中的女神,备受众人推崇,被誉为心中的明月。相较之下,翠萍擅长烹饪、洗衣,更有勇气掏出手中手雷,誓言守护他人。这情形,又让人联想到什么呢?
很像你妈。
心理学领域存在一种看法,即许多男性在选择伴侣时,实际上是在模仿自己的母亲形象。尽管外表看似强大,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被关怀和庇护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女性的性格显得较为强势,尽管男性表面上会表示不满,但一旦失去这样的伴侣,他们又会情不自禁地抱住女人痛哭流涕。
男人在年轻时需要白月光,可越到后面就越需要精气神。
如今,在评论区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翠萍,他们被她那充满活力的精神所吸引。
瞧翠萍的精力真是充沛,她力大无穷,顷刻间就能将笨拙的马奎踢倒;枪法精准,一枪便击中了陆桥山的头部。她能搭建鸡舍、出入黑市,包饺子、煮面条,样样都能独当一面。若翠萍真是一名打工者,尽管她时常犯错,但她的存在却是无人可替。
在潜伏的后期阶段,她已然成为余则成赖以依靠的核心力量和坚定的支持。她为余则成提供的,不仅仅是生命的活力,更有他迫切需要的动力和勇气的源泉。
观看《潜伏》这部作品,我们不可忽视其令人感到压抑的生存背景,余则成所从事的犹如在刀尖上舔血的工作,即便是普通人也会感到恐惧不已。
余则成曾对翠萍进行了一番思想上的引导,着重讲述了工作的艰辛,其间流露出一种悲观的情绪。老余感慨道,从事我们这类职业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婚姻的,一旦不幸牺牲,留下一个孤身一人抚养幼儿的母亲,她们今后的生活又将如何维系呢?
翠萍是如何回应的?她提到我曾协助县农会颁发过烈士证书,数量多达二十余份,那些失去丈夫的妇女,并没有你所说的那样脆弱。翠萍接着反问,你母亲不也是来自山区吗?
你妈会哭哭啼啼吗?
你看嘛,我就说翠萍像妈。
04
这位母亲并不擅长于言辞,但她本身便是一大道理的象征:唯有积极向上才是真正的真理。
翠萍对我来说是一剂心灵的良药,正如优质的药物都需经过岁月的磨砺。她之所以形象鲜明,能够深入人心,是因为她是从太行山的烽火中历练出来的女中豪杰。
尽管剧中未曾描绘,然而在天津城中现身的翠萍,早已超越了一般百姓的范畴。她,一名经过严格训练的战士,麾下有二十余位部下,枪法精准,甚至能将树上的梨果击落,与日军的距离最近时,不过数丈之遥。她,一位历经磨难、目睹过残酷现实的人。
简单来说,乐观向上并不要求每天起床都要高喊自己精神百倍,而是在历经生活的种种艰辛后,仍旧对生活充满热爱。
翠萍的硬道理是这个。
她的精神力量十分充沛,而且难得的是,她不仅崇拜强者,因此她既不具备母亲的柔弱,也不具备父亲的刚强。
翠萍并非领头的狼,她宛若“一头母牛”,尽管声音洪亮,却懂得谦逊,愿意屈服,同时,她也是能够被老余所掌控的。
人们常说,傻人有傻福,前提是得跟着那些更聪明的人走。
翠萍深刻地展现了这一人生智慧。因此,她的情感历程同样颇具趣味。翠萍与余则成彼此倾心,他们的相爱并非源于生理上的吸引,而是因为他们都对强者抱有敬意。
翠萍人生中最为璀璨的时刻,莫过于她成功射杀了陆桥山。那一枪,不仅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付的使命,更在余则成心中激起了深层的触动。
与刻意打造的浪漫氛围和精心设计的仪式感相比,那颗直击人心的子弹,无疑更能让人心神俱裂。
哪个男人能拒绝一个女狙击手呢?
观察当下,翠萍与余则成的爱情显得格外贴近现代。他们不再频繁地浪费金钱,在月光下相互纠缠,此刻我渴望与你亲密接触,请记住,这是你心甘情愿的选择。
剧中一句台词曾言“革命中的爱情尤为动人”,翠萍卸去武装,换上旗袍,余则成在一旁激动地称赞:“你真美,宛如林黛玉。”而翠萍则用她那特有的语气回应道:
在哪里认识的野女人吧。
很显然,他们都对林黛玉有什么误解,但就是很浪漫。
关注这个传达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