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它,但它每天都在替你扛事儿。
你可能未曾目睹歼-20的风采,也未曾聆听过它翱翔天际的轰鸣,然而,它却默默悬停于高空,伴随你浏览短视频、漫步街头、投身工作或安享梦境,无声地守护着。这架飞机并非专为“战斗”而生,它的使命是确保战争不会爆发。
它不讲究道理,只看重实力。若对方胆敢挑战,我们定能使其无法进攻、无法撤退。这就像守护天门的“门神”,虽看似无影无踪,但若真失去了它——你连日常生活都难以安心。
不是怕打仗,是根本打不过
1996年,台海地区的紧张气氛达到了何等高度?美国竟然派遣了两艘航母,分别是“尼米兹号”和“独立号”,它们就在我们的家门口徘徊。
舰载机频繁起降,以至于连对岸的台岛都无人敢发出声响,反而是我军被迫退至边缘地带。那一年的中国空军,其最尖端的战斗机型号为歼-8B。
这架飞机的主要问题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其视觉和听觉都存在问题。雷达探测范围有限,航电系统响应迟缓,发射的导弹只能追踪到近距离的目标,而敌人尚未进入你的视线,就已经能够锁定你。
台岛那边的情况又如何呢?它们早已配备了F-16A/B战斗机、幻影2000战机以及IDF战机,而且美国航母舰队还携带着F-14和F-18战斗机,由此可见,制空权显然是掌握在谁的手中。
这并非只是“实力略逊一筹”,而是遭到了全方位的压制。即便当时中国空军倾尽全力,将所有歼-7、歼-8战斗机全部投入战场,也只能是陈列出一支陈旧的机队,然而对方只需一枚AIM-120导弹,便能在数十公里之外将你击落。
故而,并非我们胆怯不前,实在是无法有所行动。技术上的差距,并非单凭勇气便能弥补。自台海危机爆发后,全军人员均深感警醒:这片天空,我们势在必夺。
在那个时期,“第五代战斗机”在中国尚属遥远的概念。美国F-22“猛禽”型战斗机刚刚完成首飞,其具备隐身性能、超音速飞行能力、强大的雷达探测范围以及击毁隐蔽目标的能力,仿佛是在空中配备了一款“秒杀外挂”。
我们一无所获。发动机的供应还得仰赖他人。在这样的状况下,中国毅然决然地决定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自主研发第五代战斗机。
不是钱砸出来的,是命换出来的
歼-20项目启动之初,无人敢对其成功性作出保证。美国研发F-22战斗机耗时数十年,耗资上千亿美元,而我们却连一款参考样机都未曾拥有,只能依靠自主探索。
在成都的飞机设计研究所,被誉为“611所”,这里汇聚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其中,总设计师杨伟以其超乎常人的工作强度著称,他每天仅睡四小时,甚至吃饭也是在电脑前解决。他曾言:“若不投身于此,便将终身受制于人,生活于他人目光之下。”
项目启动之初,国内根本无法购得任何国外核心零部件。若需外国发动机,门都不会开。若欲引进雷达芯片,更是无门可入。即便是那款全数字化建模软件,我们也投入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进行研发。
您或许会疑惑:“为何必须全部采用数字技术?”这是因为按照传统方法制造飞机,首先需要制作实体原型,一旦出现差错,所有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且耗时耗资。而歼-20是我国首架采用全流程无纸化设计的飞机,其所有零部件、线路以及结构,均是通过3D模型进行组装而成。
2009年,成都见证了首架技术验证机的诞生。2011年1月11日,歼-20实现了首次飞行。这一天,标志着中国航空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被誉为“破晓时刻”。
它成功升空,灵活转向,平稳降落,整个过程表现稳定。其造型锋利,空气动力学设计流畅。尽管目前仍采用临时发动机,但已初步实现了隐身和远程作战功能。对于外界而言,这犹如一只突然出现的凶猛野兽。
2016年,该产品在珠海航展首次展出。观者们普遍评价:似乎缺乏炫目的表演。然而,这实则是一种策略——真正的杀手锏,往往在你尚未察觉之时,胜负已然分晓。
2017年,该编队在庆祝建军9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亮相,由四架飞机紧密排列,呈现出战斗队形,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飞掠而过。这并非是一场简单的飞行表演,而是一次实战化的编队训练。
歼-20并非以速度见长,而是以难以被察觉著称。其隐身涂层具备吸收雷达波的能力,独特的外形设计能有效降低雷达反射,而先进的航电系统则能锁定敌方目标而自身保持隐秘。
尤为关键的是,其具备“持续进化”的能力。自2019年起,开始采用国产发动机进行换装;2021年,首次以“全国产配置”的身份在珠海亮相。到了2024年,更是首次公开展示了“夜间空中加油”的画面,这充分表明了它已经拥有了全天候远程作战的能力。
你可以这样理解:这架飞机如同手机系统一般,具备持续进行“空中升级”的能力,然而敌方却始终无法探知你当前的系统版本。
不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让别人不敢动手的
归根结底,歼-20究竟有何用途?用于战争?显然可以。然而,其真正价值在于它使得敌方产生了“不敢轻易发动攻击”的忌惮。
往昔,若无制空权,无论是地面还是海上的战斗,都必须仰赖对方空中飞机的态度。歼-20的出现,让我们首次真正具备了空中突击、远程制导以及信息化空战的核心能力。
它具备长距离飞行能力,能够突破第二岛链的防线,并能精确识别和攻击敌方的预警机和指挥机。一旦成功摧毁这些“天眼”,敌方整个防御体系将陷入盲区。
2021年,歼-20编队以15架飞机的规模亮相,参与了党的百年庆典活动。国产化、隐形技术、战斗装备一应俱全,它们飞越了天安门广场。这不仅仅是对国家威力的展示,更是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不再是“正在崛起”,我们已强势到来。
歼-20战斗机已在我国东部、南部、北部及中部战区广泛部署,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全面覆盖。各空军旅均配备了专门的歼-20战斗编队,飞行员们的训练时长相较于以往增长了三倍,且训练方式已全面转向实战模拟。
2025年1月,在央视对歼-20首飞14周年的报道中,特别指出:“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空军在质量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并非单纯一架飞机的胜利,而是标志着该国从曾经的“无话语权”地位,迈向了“理应受到尊重”的历史性转折。
或许你终生都无法踏入它的驾驶舱,然而它始终默默无闻地存在于你的视线之外,为你传递出那最坚定有力的信息:
“这片天,是我们的。”
参考资料
歼-20.快懂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