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数说的述说 的 第504篇 原创文章
记得那上两周我拜访了一家业内领先的区域性银行,与那里的银行朋友交谈时,他们向我抱怨现在工作非常辛苦,经营状况不佳,听后我深感他们的不易。然而,在我们对话的最后,我表达了我的看法,即便银行面临诸多挑战,它依然拥有净息差这一优势,并且属于受到牌照保护的、竞争程度不高的行业。
我们再审视这场最近异常激烈的外卖竞争,短短两个月内便耗费了高达500亿的资金,可见这是一个竞争相当激烈的领域。一杯奶茶的价格从25元降至2.2元仅需一夜之间,然而银行净息差哪怕只下降1个基点,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7月5日傍晚,全国数百万用户纷纷低下头,疯狂点击手机屏幕。某团推出的“满25减21”、“满16减16”的无门槛优惠券,使得外卖价格几乎变得免费。出差期间我也亲自体验了一把,原价三十多元,实际支付却只需八元,真有种“中了外卖大奖”的感觉。在消费者狂欢的浪潮中,我在网上看到某团的服务器因承载不住大量请求而启动了限流保护,页面出现卡顿,下单失败的消息和晒单的喜报交织在一起。
竞争异常激烈,三天前某宝投放了高达500亿的补贴“重磅炸弹”,某东在第二季度也推出了百亿补贴策略,而某团单日更是迎来了1.2亿的订单反击。在这场资本盛宴中,消费者冰箱里堆满了低价奶茶,然而其本质却是外卖和餐饮行业未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平台资本的盈利模式历来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我所预见的是,未来小餐饮业将更加艰难。
与那些接连在街头关门的餐饮店相比,我国的银行业状况实际上已经相当不错了;然而,当高达85%的上市银行净息差跌破安全线时,真正的艰难日子才刚刚开始。实体经济如同皮囊,而金融业不过是附着其上的毛发。
看看这史诗级外卖大战
这史诗级外卖大战,最后烧的都是实体餐饮的钱。
500亿巨额补贴引发的“羊毛盛宴”正式拉开帷幕,外卖领域的竞争在7月2日达到了高潮。某宝闪购紧急宣布推出500亿补贴方案,承诺在接下来的12个月内直接向消费者和商家提供补贴。某宝发起的这场迅猛攻势直指某团的要害,市场传言其计划在7月5日设立“冲刺日”,目标直指9000万单的最高纪录。补贴的效应迅速显现。首日上线,众多中小餐饮店铺订单量猛增,涨幅高达140%,而连锁品牌则实现了170%的增长,咖啡、饮品及甜品类别的订单量更是激增超过200%。在广州、贵阳、太原等城市,订单量更是实现了三倍的增长,消费者仅需2.2元就能购买到原价25元的奶茶,这一现象已变得司空见惯。而某团的反击战则在7月5日的午后正式展开。平台意外发放了诸如“满25减20”、“满18减18”等极具吸引力的优惠券,甚至推出了“0元吃喝”的神奇优惠券9。这一价格的大幅下降引发了全民抢购狂潮。从蜜雪冰城冰箱囤积货物,到网友晒出冰箱里塞满奶茶的照片,戏称自己“喝到担心体检报告”。骑手的日薪突破了千元大关,在订单如潮的情况下,配送员的时薪也翻了一倍,然而他们需要连续工作长达12小时。
深夜时分,战果揭晓,某团单日即时零售订单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2亿单,其中餐饮类订单量更是超过了1亿单。在短短的两小时内,订单量激增2000万单,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去年创下的9000万单的最高纪录。尽管某东并未直接参与补贴战,但凭借“全年免佣金”以及“五险一金全覆盖”的优惠策略,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日订单量从500万单飙升至1000万单。在三大巨头的激烈角逐之际,中国消费者目睹了一场全球商业史上最为狂热的流量抢夺之战。
银行的静默战场
银行烧不起,也没必要这样恶性竞争。
外卖平台挥金如土投入千亿资金,而银行业却因净息差问题夜不能寐。2024年,上市银行的年报披露了无情的事实:普遍面临净息差压力,22家A股上市公司银行在这一指标上均出现下滑,平均降幅高达18.5个基点。其中,平安银行的净息差暴跌51个基点,成为行业困境的生动写照。迈入2025年,严寒依旧,形势愈发严峻。一季度,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持续减小,降至1.43%。在42家A股上市公司中,超过85%的银行的净息差已经低于了1.8%的监管红线。尤其是六大国有银行,均未能幸免,其中交通银行的净息差仅为1.23%,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则处于1.33%至1.34%的低位徘徊。监管的警戒线仿佛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头顶。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已经下降至1.43%,达标机构仅占20%,而这些达标者多数是默默无闻的城市商业银行。冀光恒行长强调,平安银行今年在零售负债端必须摆脱高成本的局面,回归到成本排名倒数第二、第三的行列。他的这一宣言,彰显了行业度过艰难时期的坚定决心。
银行高层对2025年的预测看法统一,预计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工商银行的副行长姚明德表示,2024年三次降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所带来的影响将在本年度显现出来,而兴业银行预测其净息差可能进一步下降,幅度达到10个基点。
两种卷的本质区别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群,一类是毫无怜悯地掠夺财富的资本盛宴参与者,另一类则是受到牌照限制,精打细算以谋求生存的群体。
外卖行业与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两种生存策略的冲突。互联网巨头们借助补贴这一手段,展开了一场激烈的高频次入口争夺战。高盛的研究报告揭露了其中的残酷现实,指出外卖平台的亏损实际上是一种营销性投资,其核心目的在于抢占2030年预计将达到2万亿元规模的即时零售市场。自然地,一旦占据了市场,便会采取策略反向获取消费者,尤其是那些小型餐饮企业,它们被迫参与这场竞争,因为如果不参与,现在就已经难以维持生存。某宝的闪购活动所提供的500亿补贴,实际上反映了阿里对饿了么、飞猪等资源的整合,以及生态系统的协同作用。而某团背后的1.2亿订单,则是它在关闭了非核心业务如某团优选之后,战略上的集中和专注。
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往往只能见到残酷的零和博弈。尽管银行承受着压力,得益于牌照的庇护,它们仍能保持一定的净息差,然而,它们正面临着捍卫生存空间的挑战,而且这个净息差正逐渐逼近1%的生死临界点。
顾客往往因价格低廉而选择下单,且会持续以此作为下单的理由,然而最终总得有人承担支付的责任。这是互联网观察家对外卖热潮中存在的问题的深刻剖析。即便银行无需投身此类竞争,也需摒弃“金融精英”的姿态,需在提升服务质量和风险管控之间寻求平衡。银行业的修炼之旅才刚刚起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净息差的收窄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当前实体经济面临困境,银行行业亦需回归其服务根本。摒弃对牌照收益的过度憧憬,重新聚焦于服务核心成为当务之急,唯有提供优质服务并增强客户粘性,方可探讨非利息收入的增长。
外卖行业的竞争犹如资本的盛宴,而银行界的修行则是日常的常态。前者不惜投入巨资以期未来,后者则节衣缩食以度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