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给大陆赏饭吃的”!
富士康公司正处于巅峰时期,郭台铭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表现得相当傲慢。然而,7月3日,观察者网引用彭博社的消息,披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富士康正迅速从印度撤回300多名中国籍工程师!
这个戏剧性转折,彻底撕碎了“赏饭论"的最后遮羞布。
撤走中国工程师,富士康“去中化”梦碎
据内部消息人士披露,这项隐蔽的撤退工作已经进行了超过两个月。而更为引人关注的是,这一撤退行动正巧发生在富士康在印度南部地区着手建立一座新的iPhone生产工厂的紧要关头。
官方对于具体原因保持沉默,然而这却揭示了富士康在全球拓展过程中的一大致命缺陷:一旦中国的工程师离开,印度的工人培训系统将面临全面崩溃,进而导致生产线效率降低达30%。
正如《纽约时报》所报道,印度的制造工厂至今尚未能独立组装屏幕、面部识别等关键部件。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威胁要对海外生产的iPhone征收高达25%的关税,这使得苹果公司在印度的扩张计划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讽刺之处在于,郭台铭曾放言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富士康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依旧严重依赖中国工程师以及中国供应链的支持。
富士康的海外噩梦:印度工厂变“废铁坟场”
细数富士康的发家史,更是离不开中国大陆的红利。
三十年前,富士康还只是个濒临破产的小规模公司。得益于大陆近几十年的税收优惠、低价土地等扶持政策,它如今已成长为“代工厂”的领军企业。此外,凭借我国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效的物流体系,富士康轻松赢得了苹果公司的订单。
富士康在我国大陆地区已设立四十余个生产基地,员工规模超过百万。2022年,该企业荣登《财富》杂志全球500强榜单第20名,全年营收高达14900亿元,相较于2015年的143亿元,增长了超过百倍。
然而,郭台铭竟然完全迷失了方向,竟将时代赋予的机遇误认为是自己的能力,甚至狂妄地断言“大陆无法离开富士康”。那结局又如何呢?
富士康迁离大陆后,郭台铭接连遭遇挫折,这才真正领悟到,中国所拥有的优越条件并非其他地方所能轻易拥有。
在此之前,郭台铭曾紧随苹果公司的脚步,投入数十亿美元巨资在印度、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设立工厂,但最终却接连遭遇了一系列的挫折,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
郭台铭尝试将在中国大陆取得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海外市场,然而却遇到了“水土不服”的难题。在印度,工厂经常因为缺水和断电而不得不暂停生产;而在越南,工人的生产效率只有国内水平的60%;此外,他们缺乏专业技能,这也使得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富士康在印度的发展遭遇困境,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正经历着悄然的蜕变:“苹果的新宠”——立讯精密在2023年的营收突破了两千亿大关,其净利润甚至超过了富士康;宇树机器人的四足机械狗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一跃成为全球AI机器人领域的黑马。
随着中国制造从代工模式向智能制造转型,从追赶者变为引领者,那些将平台视为自身能力的商人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命运。正如富士康前员工所言,并非大陆市场离不开富士康,而是富士康的发展离不开这片肥沃的大陆土地。
郭台铭的傲慢,终将被现实碾碎
中国已不再仅仅是所谓的“世界工厂”,它已经转型成为了一个“创新中心”,这一点正是郭台铭最不愿意面对的实际情况。
或许是为了纠正先前的战略错误,去年七月,富士康与河南省达成协议,宣布将投入十亿元资金进军电动车及储能领域。然而,市场对此反应冷淡,公司股价在短期内表现疲弱,市盈率甚至只有比亚迪的一半左右,而且苹果公司的订单也出现了流失的风险。
如今,印度工厂又陷入僵局,撤离中国工程师只是开始。
郭台铭的“赏饭论”实则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作出了错误判断。过去,富士康依靠中国的劳动力、政策和供应链。然而,如今中国制造已经向高端领域迈进,而富士康却依然停留在低端代工阶段。若未来富士康不能适应中国制造业的新发展步伐,它将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所淘汰。
历史已然证明,那些真正能够滋养企业发展的,并非个别企业家,而是中国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
郭台铭的昔日傲慢,终尝到了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