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到,美国人最近好像突然吃回头草了?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热议美国影视产业的内卷现象,然而,当你浏览社交媒体时,会发现美国观众竟然对一部源自中国的美剧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评论区内充斥着各种赞誉,虽言辞不甚夸张,但几乎统一的关键词却是:精彩、纯净、远离政治正确。
他们感叹,终于有机会欣赏一部全由白人俊男靓女主演、情节简单、节奏明快的剧集了。
这句子读起来总觉得有些别扭。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部剧的制作方、创意团队、演员阵容以及拍摄地点都在我国。即便如此,美国人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反感,他们不仅热衷于追剧,甚至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进行充值,后台的充值行为如同洪水般汹涌。
真令人难以置信,竟然是这样一个事实:一部源自美国的短剧,竟然是由我国团队精心制作的;而那些观看这部剧的美国人,竟然还纷纷在此地排队,慷慨地给予赏赐。
经过一番调查,我发现这类行为在短视频平台上颇为流行。许多以欧美市场为目标的短视频,实际上并非在欧美地区拍摄制作。其中的演员均为已经签署形象授权的模特,剧本则出自我国编剧之手。而且,这些作品的语言并非原始录音,而是通过人工智能合成与配音演员的后期混音制作而成。
剧情特意违背了政治的正确导向。多元种族、边缘群体以及同性议题等都被一概剔除,转而回归到古老的模式,即白人男主角与白人女主角的组合,以及线性发展的故事情节。更进一步说,这几乎是将60年代美国白人乌托邦的幻想以短剧的形式重新包装,再卖给美国人。
听起来像讽刺剧本,但这是真实在流量榜上霸榜的操作。
这里面有个细节特别讽刺。
众多美国网友在评论区纷纷留言,提及自己童年时家中录像带中就有这类剧集,如今重温旧梦,倍感亲切,对中国团队表示由衷的感激,认为他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其中一位网友更是直言,若非观看这部剧,他甚至无法享用午餐。
当我瞥见那行字时,我愣住了,并非由于情绪波动,而是因为它让我想起了儿时观看抗战题材电视剧时听到的那些台词。
轮到中国短剧把白人意淫拍成商品,倒灌回美国市场了。
我后来又查了下数据。
2024年,我国海外短剧市场的总收入已突破320亿人民币,北美地区所占份额超过20%。此外,这类模仿美国电视剧风格的短剧,其平均投资回报率(ROI)更是达到了600%以上。据某短剧平台员工透露,一部投入不足50万元的剧集,在美国市场投放后仅三天便收回成本,一个月内收益翻了十倍。
这些剧集制作迅速、成本较低、收益丰厚,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它们精准地满足了美国观众对于非意识形态影视内容的强烈需求。
简单说,美国人自己不敢拍的,中国人代劳了。
您觉得这是讽刺意味吗?的确,有些许。然而,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种内容与需求相互倒置的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发展趋势。
我后来又看了一部网友热推的中国短剧《穿越拯救肯尼迪》。
3668年,一位名叫杜兰特的大学生揭露了肯尼迪遇刺案的诸多疑点,于是他决定穿越时空回到1963年,借助一顶坚固的合金头盔成功救下了肯尼迪。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要角色包括杜兰特本人、凯文博士的女儿露丝、车上的司机,以及最终揭示真相的幕后黑手——竟然是肯尼迪身边的亲信。
该设定颇具幻想色彩,起初我误以为这只是猎奇式的宣传手段。然而,观看完前两集后,我逐渐明白,它确实触动了一些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
它不是要还原历史,而是提供一个情绪出口。
肯尼迪,这位冷战末期美国最后的偶像,在当代美国年轻人的心中,已化作失落情绪的锚。他象征着那个尚存历史转折可能性的时代。然而,现今的美国社会,政党分歧严重,文化冲突激烈,叙事方式仅依赖标签。观众们早已厌倦了那些每集都要平均展现肤色、性取向、社会阶层比例的剧集。
这类短剧的流行,从形式到内容,其实是在提供一种心理代偿。
• 形式上,它短、快、不说教
• 内容上,它没有所谓正确答案
在情绪层面,这犹如一场低成本营造的幻象,使得观众得以暂时摆脱现实中的无力感。
而且这种剧的成功,根本不依赖传统分销体系。
它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自动剪辑、批量配音以及跨平台推广,从而实现了从创作、拍摄、剪辑直至发布的全流程效率革新。你或许只需观看30秒的短篇内容便会被吸引,进而点击进入付费观看整部剧集。与好莱坞那些动辄花费数千万美元制作,却因意识形态问题而备受争议的大片相比,这种规模较小的剧集反而更能触动人心。
我并非提倡我们效仿这种模式去学习如何实施降维打击,然而,我必须承认,这种模式确实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全新的观察视角。
在提及文化输出的同时,我们内心深处仍存有一种观念,那就是我们在向他人述说我们自己的故事。
但不一样了。
我们开始讲别人的故事,讲得比他们自己还上头。
我们并非意图争夺讲述故事的权利,而是直接承接了他们的想象,同时还能赚取一些实实在在的金钱。
这可能才是真正的文化产业新时代。
你可能会问,那些剧真的有艺术性吗?
我提出疑问:既然美国网民已经为游戏充值至第四季,难道我们还需为他们忧虑其艺术价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