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范围内,对于20世纪的英国首相,人们可能仅能铭记其中的两位,一位是体态丰腴的丘吉尔先生,另一位则是气质高雅的撒切尔女士。
撒切尔夫人是20世纪寥寥无几的女政治家之一,她以坚定的立场而闻名。
那么,她有多强硬呢?
举例来说,在她任职期间,英国监狱中关押着众多主张北爱尔兰独立的政治犯,他们曾有一次通过绝食的方式表达抗议。
面对此类状况,西方各国政府普遍选择屈服,然而撒切尔夫人却仅淡淡回应:让他们忍受饥饿吧。
结果,真饿死了10个人。
还有一件事例足以展现她的坚定决心,那就是在1982年,她果断下令派出了一支庞大的联合舰队,该舰队行程遥远,几乎覆盖了地球的一半,最终赢得了全球瞩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的胜利。
马岛战争结束之后,中英两国迅速展开了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根据撒切尔夫人在其首部回忆录中的描述,她当时并不打算将香港交还给我们国家,甚至曾考虑过发动战争,意图强行维持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地位,以保持帝国的尊严。
看看,这气魄,吓人不吓人?
那么,撒切尔夫人到底是位怎样的政治家?
她当初为何想以武力解决香港问题?
而最后,她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想法呢?
铁娘子
1925年,撒切尔诞生于英格兰。她的父亲非同寻常,凭借杂货铺起家,积累了财富,更一度担任市长,政治立场坚定地站在保守派一边。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撒切尔自幼便对政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幼时起,她的父亲对她管教甚严,无论是学业还是日常琐事,都要求她务必追求卓越,力求成为第一。从学校里的座位到公交车上的位置,她总是力争占据最前面的位置。这种信念贯穿了她的整个一生。
他父亲常言道,绝不应当虚度分秒,这便意味着她需在每一刻都全力以赴,投身于各种事务之中。礼拜结束后,她需着手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又得背诵圣经,确保自己无一丝闲暇时光。
因此,从小撒切尔便培养出了极为坚韧,甚至可以说是刚强的个性,在她心中,对任何失败都绝不容忍。这种性格特质又对她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十八岁那一年,撒切尔宣称政治已经融入了她的生命。然而,大学毕业后,她并未立即投身政坛,而是选择在一家塑料制品企业担任职员。
然而,这并未削弱她对政治的热情。在那个时期,撒切尔夫人常于周末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伦敦或其他地区,积极参与保守党的各类会议、辩论,乃至大型集会。她甚至不惜动用自己的薪酬,将其全部用于支持这些政治活动的开销,毫无吝啬之意。
1951年的选举中,年仅26岁的撒切尔在工党的势力范围——达特福德选区,成功崭露头角,成为了保守党中最年轻的女候选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她最终未能获胜。为此,她甚至忍不住在未来的丈夫的臂弯中失声痛哭。
当然,这样的小挫折根本无法击倒撒切尔。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54岁的她在1979年的大选中带领保守党战胜了工党,并成功进驻了唐宁街10号。
撒切尔在回忆此事时说道,那情景简直如同梦幻!有人告诉我我那时几乎要泪流满面,然而我清晰地记得,我确实已经流下了泪水。
喜悦之情尚未消退之际,撒切尔却察觉到她所接手的英国局势混乱不堪。二战之后的英国,遭遇了异常的滞涨现象,经济发展不仅步履维艰,而且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遭遇挑战之际,撒切尔启动了力度空前的改革措施。她摒弃了英国前政府沿用的经济策略,重新引入了自由市场机制,并在大幅度降低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力度上,同时紧缩了社会保障的规模。
日后,默克尔对德国经济的改革也能看到撒切尔的影子。
自然,每一次变革都会影响众多人的切身利益。撒切尔的改革举措更是直接触及了工会的核心利益。因此,英国各地接连不断爆发了罢工浪潮。
面对波涛汹涌的抗议活动,撒切尔展现出了坚定的态度,她的政策立场依旧强硬。正因如此,她赢得了“铁石心肠”的评价。
在1980年,正当她的改革措施遭遇强烈反对之际,她在议会中表态道:“若你们愿意进行变革,那就去做吧,但作为一位女性,我是不会作出任何改变的。”
此话的深层含义在于,若在座的男性议员们试图废除她的政策,那么他们的行为便等同于对女性的不尊重。
最终,撒切尔实施的一系列政策确实让英国经济重获新生,然而,众多社会底层民众对她怨恨之深,几乎要用口水将她淹没。
常言道,不幸之事接踵而至,正当各地纷纷爆发罢工之际,北爱尔兰的独立运动亦正蓬勃发展。面对那些反抗者,撒切尔夫人亦无丝毫同情之意。
因此,我们便能明白为何在她离世之际,那些曾对她抱有敌意的人会兴奋不已:那个年迈的巫婆终于离开了人世!
实际上,依照西方社会的政治法则,与底层民众关系紧张、矛盾重重的撒切尔夫人,恐难以在首相的位置上维持长久。
然而,一起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却改变了这一切。
谈判
撒切尔在国内纷争中疲于应对之时,阿根廷的加尔铁里亦感烦恼。然而,身为军事独裁者,他手头可供选择的转移国内矛盾的手段相对丰富,其中之一便是夺回被英国人占领的马岛,借此安抚国内高涨的民怨。
1982年4月,阿根廷占领马岛的消息传至英国,顿时在英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而此时,撒切尔夫人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因为她终于找到了一个摆脱困境的方法。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她慷慨激昂地在议会中呼吁出兵马岛时,那些平时喜欢拖沓的议员们竟然奇迹般地一致同意了她的提议。
于是,由超过八十艘舰艇与一百多架战斗机构成的英国特混部队,怀揣着帝国的荣光,跨越了13000公里的遥远距离,直指那座孤立的小岛,并在那里赢得了一场至关重要的胜利,或者说是一场代价惨重的胜利。
然而,不管怎样,这场冲突不仅保住了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更使她实现了逆袭,让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
此处提及一事件,随后,撒切尔夫人下达命令,将百余名苏联外交人员逐出,此事堪称史无前例,亦属绝无仅有。尽管苏联作为回应,亦将同等数量的英国外交官驱逐出境,然而在冷战时期的这场较量中,撒切尔夫人的得分显然超越了苏联。
概括来说,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撒切尔夫人总是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力求恢复昔日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对于香港,她将其视为必争之地。
马岛战争落幕仅三个月后,1982年9月23日,撒切尔夫人携带着那面充满傲气的旧英国国旗抵达我国。她声称此行是为了商讨香港归还事宜,然而,归还香港并非撒切尔夫人所考虑的选项。然而,她未曾料到,我国领导人同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按计划,会谈将在9月24日早9点开始。
会谈即将展开之际,小平同志轻松地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调侃道,香港并非马岛,而我国亦非阿根廷。
会谈开始后,双方先进行了“友好的寒暄”。
撒切尔夫人:作为现任英国首相,我很高兴见到你。
小平同志:是啊,我曾结识过数位英国的首相,但他们均已卸任。欢迎您的到来!
随后,会议进入正题。
英国事先精心编排了计划,因此,一开始,撒切尔便显现出强烈的立场,声称晚清时期所签订的关于香港的三个条约依旧具有法律效力,英国与中国双方唯有经过协商,方可对之进行调整。
随后,她以威胁的口吻指出,英国在过去的一百五十年里掌握了治理香港的方法,并促成了其繁荣。因此,只有当两国就维护香港的繁荣与稳定达成共识后,才有资格讨论主权归还事宜。此外,唯有英国具备确保香港持续繁荣与稳定的能力,若失去英国的支持,外资投资将不复存在,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然而,撒切尔夫人象征性地作出了一项“让步”,她表示,若英国得以持续对香港进行治理,她将愿意探讨主权归属的问题。实际上,她的真实目的是以“治权”换取“主权”,即便香港将回归中国,英国人仍需保留对香港的管理权。
对此,小平同志是寸步不让,并重点强调了几个问题。
第一:主权没有谈判的余地,我国必须在1997年收回香港;
为确保香港在回归祖国后能够持续繁荣与安定,双方可携手商讨,拟定一系列对国际投资者有吸引力的措施。然而,对英国政府及商界的满意度,却并非无边界。
第三,为了确保香港回归后继续享有繁荣与稳定,其政治体制应采纳“一国两制”的模式。
第四,若港英政府在1997年之前采取不当行为,我国将重新审视收回香港的具体时机与途径。
最终,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将与英国携手,借助外交途径就回归事宜展开讨论。然而,他紧接着补充道,若双方在两年时间内未能就协议达成一致,我国将单方面公布相应的政策。
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撒切尔夫人脸色阴沉地步出人民大会堂的入口。紧接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
回归
撒切尔原本自信凭借马岛战役的胜利余波访华,定能依照己意达成所愿,却未曾想遭遇重重阻碍,连连碰壁。
当她走出人民大会堂的大门,在下台阶时,突然,意外发生了!
啥意外?
或许是因为撒切尔夫人分心,又或许是高跟鞋未能稳固,她不慎踏空,身体一晃。多亏了身边人反应迅速,才使得她没有从台阶上跌落。
这一幕恰巧被记录下来,随后迅速登上了众多国外报纸的版面。对此,外界评论认为,尽管撒切尔展现出了锐利的锋芒,但与小平同志相较,她的资历尚显稚嫩。
带着无尽的失望与痛苦,撒切尔在抵达英国驻华大使馆后,向驻华大使柯利达诉苦道:邓小平太过残忍了!
其实,撒切尔差点摔倒这事儿挺“蹊跷”。
为啥呢?
人民大会堂外部设有车道,因此撒切尔夫人无需走下楼梯。然而,按照既定计划,她的专用车辆却停靠在了楼梯的下方。
那么,这是不是在提醒她:中国,不是你们英国人能小看的!
后来,在撰写她的首部回忆录时,撒切尔夫人曾透露,她那时已开始思考通过战争手段来武力解决香港问题。
那么,她为什么没那么做呢?
起初,在随后的协商过程中,英国试图同时运用“经济”与“民意”两张策略,然而,结果并未达成预期,反而导致香港遭遇了剧烈的金融市场波动。
1983年8月15日,胡耀邦同志在会见日本代表团期间,正式宣布我国将自1997年7月1日起恢复对香港的主权。这一天,我国首次公开宣布了关于香港回归的日期。
试问:面对强大的解放军,英国真有胆子和我国打一仗?
尽管撒切尔在谈判中感到愤怒和羞愧,但她并非愚钝之辈。因此,她提及与我国开战的想法,不过是出于一时的冲动。归根结底,新中国并非如同腐朽的晚清一般!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事实表明,英国现今已显露出衰败之态,然而香港在祖国的庇护下,依旧保持着繁荣与安宁。站在香江之畔,我们不禁由衷地敬佩那些老一辈革命家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与非凡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