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一热,小区楼下的小卖部,就开始热闹起来。
小卖部冰柜周围聚集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孩童。他们手握零钱,陆续购买着冰棍。
有些家长看见了,会喊一句:“不能多吃啊,只能吃这一根。”
也有些家长会完全不允许:“不能吃冰,对肠胃不好。”
还有一些家长则觉得,天气热,孩子吃点冰棍没事,不用管。
那么,那些自幼得以享受“冰棍”之乐的孩子,与那些被“限制”品尝的孩子,他们成年后,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一:“控制”与“尊重”的差距
许多家庭对冰棍的态度,是“完全禁止”。
尤其是那些年纪较大的长辈,他们普遍认为食用冷食会损害脾胃健康,对身体不利,尤其是对女性来说更是如此。
在孩子们的成长岁月里,每逢他们触及冰棍,便会遭遇长辈的指责,随之而来的是被粗暴地夺走,并且被告诫不得再食用。
这类孩子往往会抱有这样的观念:他们认为自己感知到的信息是错误的,应当完全依赖大人的意见。
他明明感觉浑身燥热,渴望来点冰凉之物以解暑气,然而,每当伸手去拿雪糕,父母总会告诫说:
“你吃了会拉肚子。”
“吃了会胃痛。”
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体反应,坚信只要接触冰冷的物体,他的腹部和肠胃就会感到不适。
那些自幼便得以适量品尝冰棍的孩子,通常能更准确地感知自己的感受。
他吃冰棍时,可能也会被提醒“吃太多肚子不舒服”。
父母并不会采取极端措施彻底禁止,而是教导他们如何合理控制食量,餐后可以适量饮用温水,并且每日的摄入量不宜过多,仅限几根即可。
这种方式,即提供选择并阐述其后果,教导孩子掌握一项关键技能:独立作出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相应的后果。
二:长大后“过度弥补”
有一个词,叫“被剥夺感”。
意即,若幼时受到过多约束,那么成年后,个体往往更难以自控。
因为越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弥补回来。
许多人儿时都偏爱零食,然而父母认为零食对健康不利,于是严格禁止孩子食用。
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往往会出现一种“过度补偿”的心态,他们不加节制地进食,仅仅是为了填补童年时期所感受到的那种“缺失”的体验。
而孩子小时候吃冰棍,如果要偷偷吃、被抓到就挨骂。
于是长大后,他很容易就有种“放纵一把”的冲动。
尽管胃部已觉冰凉,他仍旧坚持进食,只因无人再对他加以约束,他得以随心所欲。
这种模式不仅体现在饮食方面,同时也可能涉及金钱、情感、自我约束等多个领域。
比如小时候被管得特别严、家里规矩特别多的孩子,长大后:
要么非常压抑,不敢享受任何“快乐”;
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放纵、报复性消费,甚至暴饮暴食。
这缘于他童年时期所遭受的剥夺,待他成年后能够自主决策,便迫切地渴望弥补过去的缺失。
三:对自己的感觉有差距
吃冰棍这一行为,实则反映了一个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感知自身状况、调控个人情绪”的过程。
自幼得以适量享用冰棍的孩子,成年后往往对自身健康状况更为警觉,且在自我呵护方面表现得更为得心应手。
他们知道,什么情况下自己适合吃,吃完后怎么让身体舒服回来。
他们吃的是一种“享受”,不是“发泄”。
那些在压抑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对自己的状况感到困惑——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应该进食、是否能够进食、又是否愿意进食。
他们往往活在“别人说了算”的世界里。
自己觉得冷不冷、饿不饿、喜不喜欢,根本没有明确的感觉。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难照顾自己,感觉也比较迟钝。
四:有边界的爱,才教得出会自律的孩子
一些家长担忧地表示:“若我放任不管,孩子可能会毫无节制地进食,那要是吃坏了身体怎么办呢?”
的确,虽然冰块能够消暑,然而它的温度确实相当低。特别是家里有女孩子的话,担心她过多食用过于寒冷的食物会对身体不利。
我们对冰棍的态度并非放任不管,而是采取适度的原则。这既不是任由他无节制地食用,也不是完全禁止他享用。
关键是,有一个度,能让孩子在小范围内,体验结果和调整能力。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
冰棍是可以享用的,但需制定合理的食用计划,例如每隔两天品尝一根,遇到天气寒冷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则应避免食用。
如果吃了觉得不舒服,我们可以做点什么来缓解;
您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挑选种类,体验不同口味的感受,并观察食后身体的变化。
这种教育方法实际上是在帮助孩子培养一种至关重要的技能——自我控制能力。
小时候父母总说“不能吃”,孩子就学不会“怎么吃”;
父母提醒“你可以尝试去做,同时别忘了关心自己的健康”,这样的建议却让孩子在实践过程中更懂得了自律。
你家孩子吃冰棍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