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长安汽车在重庆举办了一场关于智能化战略的发布会。原本计划在当天晚上进行媒体采访,然而,由于中午突然传来的重大新闻,媒体采访环节被迫取消。这则消息在汽车行业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揭示了长安汽车的母公司兵装集团与东风汽车的母公司东风集团,同时宣布正在与其他国有资本央企集团商讨重组事宜。业界普遍认为,这标志着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这两家国有汽车企业即将进行合并重组。
我刚刚才得知此事,感觉相当突然。2月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在参加了长安汽车举办的发布会后,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而长安汽车的公关人员也向经济观察报透露,为了举办这场智能化发布会,长安汽车提前准备了一个月的时间。之所以选择在2月9日举行发布会,主要是为了在比亚迪发布其智能化战略之前抢占先机。此后一天,比亚迪在深圳发布了其智能化战略。
长安汽车未曾预料到,他们精心策划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竟被突然爆出的央企重组新闻夺去了焦点。事实上,即便是东风集团和兵装集团,这两家在消息中扮演角色的企业,对于重组的具体情况也所知不多。有报道指出,两家公司的高层在公告发布的前一天匆忙召开紧急会议,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另据消息,这次重组的筹备工作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汽车央企的重组议题,在业界心中依旧回响着数年前的往事。在2015年左右,我国的一汽、长安以及东风集团这三家重要企业,其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互换,这一举动被广泛解读为三家企业即将进行合并重组。随后,这三家央企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业务协作,然而这些合作似乎总是“声势浩大,成效寥寥”。如今,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的重组传闻,其真实性和紧迫性似乎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刻。
重组消息发布后,资本市场迅速作出反应。东风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的股价大幅攀升,与此同时,长安汽车的股价仅略有上升,这一现象同样引人深思。若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展开重组,究竟谁将成为主导者,谁又将成为被重组的对象?未来新公司的组织结构、人员配置以及品牌融合等问题,都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重组的成功与否。
央企重组之内因
东风与长安若实现合并,将诞生一家年销量超过500万辆的崭新汽车企业。依据销量榜单,该新兴集团将跃升至全球第五位,同时超越位列全球前十的比亚迪与吉利,一举成为国内销量规模最大的“国家队”。
东风集团的前身,即第二汽车制造厂,始建于1969年。这家企业,作为一家综合性央企,不仅涉足汽车制造领域,还涵盖销售和研发等方面。到了2023年,东风集团售出汽车242万辆,营业收入高达4103亿元,其经营规模在全球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88位。另一方面,兵装集团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柱,旗下拥有长安汽车、嘉陵工业、建设工业等众多子公司,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在业界占据重要地位。长安汽车承载着162年的深厚文化积淀和40年的汽车制造经验。该企业与东风汽车均受到国资委的监督管理。
高层注意到国家队行动迟缓且协作成效不尽如人意,因此决意亲自介入,领导国家队车企的整合。一位来自国际咨询公司的分析专家对经济观察报表示,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央企合并,以实现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然而,汽车产业的重组与改革进程却显得相对滞后。
自2023年6月起,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了《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亦被称作“新三年计划”。同时,国务院国资委已经作出明确规定,要求中央企业集中精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共计15个关键产业领域,并加速推进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与成长。这15个重点领域也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
今年伊始,国资委再次明确表态,2024年将全力推进企业重组与整合工作,确保取得显著进展与成果。2025年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尾之年,同时也是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本年度将围绕中央企业重组整合这一核心,着力加快国有资本的“三集中”进程,并着重在新建公司、强化战略重组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自2024年起,由中央和国有企业引领的新一轮并购浪潮拉开序幕。以中国五矿集团计划控股盐湖股份公司,以及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计划吸收合并中国重工集团为例。与此同时,相较于其他行业,汽车领域的央企重组进程却显得较为迟缓。
2017年,一汽集团、东风集团以及长安汽车共同签订了一份名为T3的战略合作协议,然而,实质性的整合工作却始终未能实现。到了2024年9月,中国一汽、兵装集团与东风集团共同对力神青岛电池项目进行了投资,该项目隶属于中国诚通。不过,三方的合作范围仅限于物流、出行等非核心业务领域,并未涉及股权的共享或技术的交流。
尤其是,中央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行业领先企业相比尚存一定差距。在2024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国资委明确表示,国有汽车企业的新能源业务推进速度尚待提高,既不及特斯拉,亦不如比亚迪,故而将对这三家中央汽车企业的新能源业务实施专项评估。
2024年,特斯拉交付了179万辆电动汽车;比亚迪销售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达到了427万辆,同比去年增长了125万辆;东风集团的总销量为248万辆,连续第七年出现销量下降,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86万辆;长安汽车在2024年的总销量达到了268万辆,创下了近七年的最高纪录,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3万辆,但这一数字仅占总销量的不到三成。总体而言,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业绩尚无法与行业领先企业相提并论。
应对全球竞争
通过电动车发展策略,我国成功转变了全球汽车行业长期由欧美国家主导的格局。2024年,在全球纯电动车的市场份额中,我国占比高达64.5%,较上年同期上升了2.2个百分点;而欧洲的份额为18%,美国的份额则仅有10.7%。
奥维咨询的董事合伙人、汽车行业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张君毅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指出,为了对抗欧洲和美国的封锁,中国亟需迅速提升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领先地位并拓展其全球布局。在此背景下,成立央企汽车航母,借助国有资本的力量保驾护航,对于在当前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中稳固优势地位以及应对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崔东树,作为乘联分会的秘书长,在文章中提到,全球新能源变革中,唯有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尽管欧洲立场坚定,但成效甚微。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的新政可能引发的贸易战,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不容小觑。
尽管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国内汽车制造商的盈利状况普遍不佳,这给它们在全球化的道路上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丰田作为全球最盈利的汽车企业,其盈利总额甚至超过了所有中国车企的总和。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开拓者,不仅在三电和自动驾驶技术方面进行了创新,而且持续推动着产业的进步,与中国车企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上述国际咨询公司的分析人士表示。
财报揭示,丰田汽车在2024财年的净利润换算成人民币高达2300亿元,与此同时,国内18家主要专注于乘用车业务的上市车企在2023年的财报中,仅有12家实现了盈利,而这12家企业的净利润总和未超过900亿元,丰田的净利润则是这些企业盈利总和的2.5倍之多。
在2024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即便是在最盈利的50家企业中,亦未见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身影。而在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中,丰田汽车在2024年的ROE达到了15.1%,这一数字几乎是去年8.5%的两倍。与此同时,我国央企东风集团和一汽集团的ROE分别出现了-2.1%和7.8%的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风集团的ROE下降了8.7%,一汽集团的ROE则下降了2.8%。
国际局势以及国央企内部因素之外,当前汽车领域内激烈的竞争淘汰赛亦成为推动央企进行重组的关键因素。汽车企业通过实施并购与重组,构建大型集团的发展路径,这成为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对国际竞争、技术革新以及政策挑战的重要策略。
付炳锋指出,经过重组,双方能够利用各自的长处,达成规模效应;同时,可以促进技术的协同创新和市场渠道的整合与拓展;这将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的实力和品质,扩大其规模;并且,将加快国有企业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将加速企业的全球化进程;从而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淘汰赛。
关于此次合并重组仅涉及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的原因,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委员李颜伟指出,一汽地处东北地区,肩负着东北地区的振兴使命;此外,与长安和东风相比,一汽并未暴露出明显的不足,且具备独立发展并有效抵御市场波动的强大抗风险能力。
分析指出,若三家央企同步进行重组,其规模将变得异常巨大,这无疑会大幅提升管理的挑战性以及整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再者,一汽集团拥有如一汽解放、一汽轿车等多家上市公司,其资本运作过程相当复杂,一旦合并,很可能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一系列不确定性。
重组难度受关注
外界对于东风集团与兵装集团的重组方案存在一个关键的推测,那就是兵装集团可能会专注于军工领域,因此会将汽车相关资产进行分割。据此,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可能会共同成立一家新的汽车企业集团,而长安汽车的资产很可能被注入东风汽车。截至目前,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双方都尚未对外作出正式回应。
实际上,若要将这两家成熟的汽车企业合并,必然遇到诸如如何构建管理框架、如何融合品牌形象等众多挑战。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东风与长安在业务上存在互补性,具备了合并的潜力。
赵强,工信部汽车产业研究院的理事,指出,此次重组将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在技术领域,双方将实现研发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加快技术的更新换代。其次,在市场营销层面,通过整合销售网络和客户资源,能够拓宽市场范围,增加市场份额。再者,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此举有助于优化业务布局,增强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的拓展力度,进而促进整个产业的升级发展。
长安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舱以及自动驾驶技术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而东风汽车则在商用车辆、氢能技术及传统动力系统上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双方若能实现技术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加快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发展。长安商用车专注于轻型商用车的领域,而东风商用车则在轻重型商用车上均有丰富的经验。合并之后,双方将在重型卡车、轻型卡车、客车等多个商用车细分市场形成全面的产品阵容。凭借东风商用车在生产制造方面的雄厚实力和长安在智能化领域的优势,双方将携手参与商用车领域的激烈竞争。
据悉,有消息来源指出,在东风与长安完成合并重组之后,他们计划首先对供应链进行系统整合。双方有望合并供应链资源,并锁定一批优秀的供应商,同时统一采购这些优质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和先进技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指出,在实现销售规模化的背景下,该协会将在供应链管理和采购环节获得更强的议价和决策权,这将导致其在动力电池、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显著下降,从而显著提高利润率。
但我们必须保持警觉,央企进行重组整合的挑战不可小觑。在汽车领域,此类重组合并事件屡见不鲜,比如长安汽车的母公司中国长安曾对哈飞汽车和昌河汽车进行并购重组,尽管后两家企业的品牌最终消失,但长安汽车并未因此实现显著增长。类似的情况还有,广汽集团对中兴汽车和吉奥汽车进行重组并购,北汽集团收购了镇江汽车和昌河汽车,这些过往的汽车企业重组并购案例,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东风集团将总部设立于湖北武汉,而长安汽车的总部则坐落于重庆,两地间在地域文化上展现出显著的差异与各自独特的风貌。此外,这两家历史悠久的企业,在管理观念、员工的工作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亦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在重组过程中,如何妥善解决这些文化上的差异,将直接影响企业内部的沟通效率和管理效能。原阿维塔科技副总裁李鹏程如是说。
东风集团与长安汽车目前合计拥有超过十个子品牌,这些品牌如何进行整合以及如何进行差异化定位,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东风公司旗下拥有专注于豪华电动越野市场的“猛士”品牌、定位于高端新能源市场的“岚图”品牌,还有面向大众市场的东风乘用车公司旗下的风神、奕派、纳米三大品牌。而长安汽车则拥有长安启源、深蓝汽车、阿维塔等多个品牌。长安阿维塔与东风岚图,长安启源与风神奕派,以及东风风行、东风风光和长安欧尚,这些品牌在市场定位上高度相似,彼此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新公司组织架构无疑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合并的消息一经公布,长安汽车的股价仅小幅攀升,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市场对新公司组织架构的疑虑。据国际咨询公司的分析人士指出,从行政级别来看,东风集团的地位高于长安汽车,因此市场对于长安汽车在整合过程中的地位和能力可能保持谨慎的观察态度。与此同时,东风集团在此次合并中或许能获得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
在市场表现方面,普遍观点是长安汽车的发展态势超过了东风集团。若东风集团成为重组的主导力量,那“弱者合并强者”的剧情又将如何展开?李颜伟表示:“市场对于东风集团在发展自主品牌过程中战略规划失当以及执行力不强的问题表示担忧,若这些问题带入新企业,可能会造成双方皆输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