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场没有大牌球星却全民围观的赛事,正席卷长三角。
7月6日夜晚,常州队在“苏超”联赛的第六轮比赛中成功收获了本赛季的首个积分,与此同时,一场“全民联赛”的揭幕战也在绍兴诸暨地区正式拉开了帷幕。
浙江省城市篮球联赛是本赛事的正式名称,通常简称为“浙BA”。该赛事被誉为省内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的篮球比赛,它继承了苏超联赛“全民参与”的草根精神,目前虽然只是完成了开幕式,却已吸引了全网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在6月初苏超赛事激烈进行之际,已有网友在论坛上提出疑问:“浙江能否效仿江苏,设立一个类似的联赛?”这主要是因为苏超的盛行与“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的网络昵称密不可分,而浙江同样拥有“世界的义乌”“中国的横店”“浙江的金华”等众多知名地标。
自然,网络上的流行话题只是外在现象,而真正使赛事能够持久发展的,是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以及政府与企业之间迅速的协作。无论是赛事的安排还是摊位招商,从社交话题到文化旅游的新政策,一种“一场赛事激活一城活力”的效应已经在无声中显现。
苏超与浙BA等非典型赛事的成功走出地域,并非仅仅是地方性的娱乐活动,它们实实在在地为地方带来了客流、消费和公众关注,同时也成为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影响力的创新途径。
草根赛事,不只是好看,也是真的有用。
一、“苏超”出圈,用足球踢动全城经济
苏超的知名度提升并非偶然,表面上看似是由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因素不协调,实际上却是政府、企业、民众共同努力,共同推广传播的成果。
5月10日,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即苏超,于镇江市体育会展中心体育场隆重拉开帷幕。
这项赛事由江苏省体育局携手各区域市政府共同发起,并由各区域市体育局、省足协以及省体育产业集团联合负责执行。尽管本质上属于业余赛事,却深受球迷喜爱,被戏称为“苏超”,在名称上与职业联赛相呼应。
最初,苏超联赛的首场比赛票价不过区区10元,并未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激发民众观赛的积极性,当地政府携手企业、学校等机构,纷纷发起送票活动。然而,揭幕战结束后,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苏超联赛迅速从一场地方赛事转变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
先是热梗引燃热度。
“散装江苏”“十三太保”“比赛优先、友谊次之”等流行语走红后,网友们纷纷开始进行二次创作,产生了诸如“一哥争霸”“谁获胜谁成省会”等热议话题,为比赛增添了更多热度。与此同时,官方也迅速加入到了“玩梗”的行列,例如常州文化旅游局发布了《守卫笔画》系列短视频,以幽默的方式回应了网友的“输笔画惩罚”玩笑;江苏卫视则推出了《南哥的诱惑》AI趣味视频,通过地域和网络梗来提升苏超的传播力和讨论度,将话题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热度高涨之时,政府和企业也做到了高效承接。
自第三轮赛事起,苏超赛事的举办标准得到了全面提升,众多球队将主场赛事迁至城市中心的体育设施。徐州选用了奥体中心作为比赛场地,刷新了我国业余赛事现场观众数量的最高记录。南京市政府携手铁路部门推出了首列“苏超”球迷专属高铁,而淮安、连云港等地也相继推出了免费游览景区等优惠政策。企业界同样表现出热烈响应,苏超的赞助商队伍从开幕式时的6家扩充至目前的29家,而冠名权更是供不应求,席位难觅。
热度持续不减。7月5日晚19:30,第六轮焦点战激战正酣,比赛行进至第75分钟,电子大屏幕上显示的观赛人数高达60396人,这一数字刷新了“苏超”单场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同时也创造了我国业余足球赛事观众人数的新高。面对这一盛况,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副主席王小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实在没想到会这么火爆,感觉就像是在没有桥的情况下过河一样”。
这场“摸着石头过河”式的体育赛事,已然成为刺激内需的新引擎。据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预测,整个赛季的苏超赛事预计将带来超过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而平均到每个参赛城市,其收入将增加2000万元。
在饮食、住宿、出行等方面具体分析,滴滴平台的数据揭示,5月10日,镇江市的体育会展中心作为苏超联赛揭幕战的举办地,其打车需求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19%,同时,镇江各旅游景点在当日的滴滴打车需求也同比增加了193%。到了7月5日,南京与苏州的比赛日,选择滴滴顺风车超值路线前往观赛的球迷订单量同比上升了33%。
携程的数据亦表明,自5月10日起,江苏地区的订单总数实现了显著增长,增幅接近10%。具体分析,机票预订量增长了9%,酒店预订量增长了8%,而景区门票预订量则增长了19%。
特别是在苏超赛事与节假日相遇之际,相关数据创下了历史新高:端午假期(即苏超第三轮比赛期间),滴滴平台显示,前往盐城队主场的打车需求较去年同期增长了超过10倍,而其他赛场的打车需求涨幅也都超过了200%。与此同时,携程平台的数据同样引人注目,徐州市的机票订单同比增长了12%,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了99%。
苏超的辐射效应不仅局限于旅游业,它还促进了地方文化的广泛传播。例如,扬州的漆器和南通的蓝印花布在比赛中大放异彩,而镇江“南徐州”的历史也在赛事中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让更多的人得以深入了解。
江苏并非首次举办足球赛事,苏超亦非全国首个设立省级足球联赛。其之所以能广为人知,表面上是因为掌握了互联网的传播技巧,实际上,这离不开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的紧密合作:政府有效调配资源,企业给予大力支持,民众积极参与,从而将一场源自民间的赛事转化为全民参与的现象级文化符号。
苏超的成就不仅为经济和流量带来了双重收益,还让更多地区意识到了体育的强大影响力。如今,浙江以“浙BA”为标识,借助篮球运动,引领了下半年体育经济的又一波热潮。
二、“浙BA”顺势而起,不只是“抄作业”
7月6日夜晚,诸暨市迎来了浙BA联赛的首场比赛,比赛在诸暨市举行,最终诸暨队以79比60的比分战胜了柯桥队。
浙BA并非突然出现,而是众多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仅仅两个月前,浙江广厦成功夺取了CBA的总冠军,那场胜利所引发的全民篮球狂热尚未平息,运动气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延续这份热度,面向全省市区县及广大民众的篮球联赛“浙BA”应运而生,它成为了连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重要桥梁。
据悉,本届浙BA活动将持续至2026年2月,活动范围遍及浙江省的11个地级市以及下辖的90个县(市、区),其参赛规模和影响力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苏超相较,尽管浙BA同样致力于推广大众体育竞赛,然而它并未仅仅满足于模仿他人,而是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在足球项目的发展上,南京与苏州作为江苏省内的足球发展重镇,早在苏超联赛之前便已经成功举办了“江苏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对抗赛”,该赛事实际上可以视为苏超的前身;而浙江省则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了篮球作为竞技项目。到了去年,浙江省已经拥有了超过55000个篮球场地,其中包括4023个篮球馆。诸暨市承办了揭幕战,此地被誉为“篮球之乡”,也是我国最早开始推广篮球运动的城市之一。
浙江BA的竞赛机制同样精彩纷呈,它包括预选赛和城市间的角逐。在预选赛阶段,11个市辖区各自选拔出11支优胜队伍,这些队伍以独立参赛者的身份(例如绍兴市的诸暨队)晋级下一轮,代表各自的市辖区参赛。同时,各市辖区在选拔出的冠军队伍之外,还额外组建了一支市级联合队伍(例如绍兴市的联队)。最终,这11支城市冠军队伍与11支市级联合队伍齐聚城市争霸赛。换言之,浙江省内各市的冠军所属的县区代表队将与本市队伍展开直接对决,例如萧山代表队将与杭州代表队、义乌代表队将与金华代表队进行激烈对抗,从而使得比赛的整体精彩程度大幅提升。
浙BA在参赛资格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规定只有年满18周岁的男性,且身份证号码前四位显示其为设区市属地的运动员才有资格参赛。同时,特别强调那些曾参加过特定联赛的职业球员是不被允许报名的。与苏超联赛中每支队伍最多只能有3名职业球员参赛的规定相比,浙BA更加强调其业余性质,以及“全民皆可上场”所展现出的独特观赏魅力。
在赛事之外,多个部门协同发力,为浙BA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支持措施。例如,“诗画浙江文旅惠民卡”推出了“门票加球票”的捆绑销售,文体活动一体化游玩还能享受优惠;此外,浙BA还与旅行社及在线旅游平台携手,推出了“观赛+餐饮住宿出行”的一站式套餐,以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
火爆的观赛现场和超预期的消费反应,验证了浙BA的热度。
以揭幕战为例,票价设定为三个等级,分别是丙票8元、乙票18元以及甲票28元;观察者“定焦One”指出,在公开发售的渠道中,揭幕战的门票往往一开售便迅速售罄,特别是在7月8日下午3点开售的诸暨对阵新昌的比赛,门票同样在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
7月6日和7月9日的比赛门票,刚开票就被抢空
门票的短缺反映出消费者热情的急剧攀升,根据滴滴出行的相关数据,7月6日晚上,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体育中心这一比赛场地周边的打车需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27%。
赛场周边的餐饮摊贩也迎来了客流高峰,7月6日夜晚,一位在赛场外卖四果汤的摊贩向“定焦One”透露,揭幕赛的现场异常热闹,尽管他们销售的商品相对较为冷门,但销量却比平时翻了一番,当夜卖出了四百多份。
观看揭幕战的诸暨市民向我们反映,比赛当天场面异常繁华,甚至停车都花费了不少时间。他感慨,无论是苏超联赛还是浙BA赛事,这类与家乡紧密相连的比赛,无疑更易拉近与当地民众的情感纽带,同时也更有利于促进全民参与和体育运动的普及。
场内为比赛加油的观众(左)和场外的特色摊位(右)
受访者供图
此外,“定焦One”观察到,浙BA赛事东部赛区的临平体育中心正在进行市集的招募活动。这场比赛的对阵双方是临平和钱塘,比赛定于7月11日晚上7点整在临平举行。据招商人员透露,共有50个摊位,而就在诸暨揭幕战结束后的第一天,已经有10个摊位被租出。
民众参与的热情日益高涨,个体经营也呈现出增长趋势,随着赛事的逐步深入,其推动作用亦将持续发挥。
三、“体育+”,撬动城市经济的新方式
贵州的“村超”赛事、江苏的“苏超”活动,以及浙江的“浙BA”比赛,这些地方性的民间体育盛事正逐步演变成为推动区域消费增长、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新动力。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规模达到了3.67万亿元的巨大数额,这一数字比2018年增长了68.3%。展望未来,预计到2025年,这一规模将有望突破4万亿元的大关。当前,体育产业正逐渐演变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循环和促进消费水平提升的关键动力。
国际上,已有不少体育与城市互相成全的故事。在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举办之前,卡塔尔对于众多游客而言还相对陌生,但赛事期间,它成功吸引了全球大约150万游客前来观光,实现了高达170亿美元的旅游收入;比赛结束后,卡塔尔抓住时机,着手构建“体育+旅游”的产业链,而卡塔尔世界杯组委会曾作出预测,直至2025年,2022年世界杯将连续为卡塔尔带来总计2400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2024年,巴黎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残奥会,这一盛事极大地促进了法国旅游业的繁荣。据巴黎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奥运期间,法国共迎来了1120万游客。这些游客的旅游消费直接为法国经济注入了13亿欧元的活力,同时,这也为法国带来了1.91亿欧元的税收收益。
在我国,这类小规模、高参与度的民间赛事展现出惊人的发展势头。以贵州的“村超”为例,自2023年5月13日赛事启动至今,已为举办地榕江县带来了近200亿元的旅游总收入,使得该县由一个边远的小县迅速转变为GDP突破百亿的强县。
这些案例持续证明,体育赛事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竞技层面,其蕴含的文化、旅游、消费以及社交等多重属性,正逐渐成为城市“软实力”的新突破口。
首先,体育赛事因其广泛的受众基础,能够激发全民的讨论热情,尤其是草根赛事,这种特性尤为明显。其次,这些赛事不仅能够唤起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意愿,还能通过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从而成为城市走向全国的新渠道。
其次,通过构建“体育+”经济模式,赛事带来的积极影响正逐渐转变为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影响力。
政府部门全力整合资源,企业主动参与赞助与运营,民间力量自发加入传播行列,合力将“体育+”模式转化为“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综合动力。
尤为关键的是,这些活动不仅带来了热度与关注度,更传递出一种信息: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依然旺盛,经济展现出了强劲的持续力和生机。草根赛事,不仅是一场全民的狂欢,更是内需潜力的生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