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的野生菌资源,似乎正面临游客过量采摘的危机。7月1日夜晚,一篇描述众多游客每日涌入云南大理苍山,以掠夺式方式采集野生菌的帖子,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该文指出,出现掠夺性采摘野生菌现象,关键在于2024年部分游客自发结队,并雇佣当地人为向导。这些“野生向导”察觉到商机,纷纷发帖招揽游客,使得上山采摘菌子成为大理旅游的一大热门活动,“每日前往苍山采摘菌子的游客数量,保守估计至少上万人。”
社交平台上的帖文
实际上,菌菇的生长速度并不算缓慢,若只是普通居民采摘来食用,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然而,一旦众多游客涌入,采取彻底搜刮的方式采摘,菌菇资源便难以承受这种高强度的“人流量”压力。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研究员指出,如果众多游客在登山采摘野生菌时毫无节制,又不遵循科学的方法,那么这种行为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甚至可能影响到一些正处于濒危状态的野生植物。
杨祝良还表示忧虑,一旦落叶层被多次挖掘,其中的菌丝可能因暴露于阳光下而失去生命力,这不仅会妨碍野生菌的正常生长,还可能对树木构成威胁,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
实际上,当地已实施了一系列对策,以预防类似问题的发生。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透露,各卡点均有人值班,护林员和巡查巡护人员也在现场,一旦遇到相关情况,必将予以制止。他们强调,“一旦抓获,罚款将不低于1000元。”
然而,根据当前的情况来看,要完全杜绝此类行为似乎并非易事。例如,当地的工作人员曾指出,苍山洱海这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情况相当复杂,人类居住区与保护区相互交织,而且当地居民还有采摘并食用植物的习惯。这就必然使得封锁与辨别变得复杂:人类居住地的存在导致游客可能大批涌入;而当地居民也在食用,那么如何辨别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人,是进行“常规采摘”还是“游客体验”,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当地的管理办法可能还需进一步完善,例如,应增加巡查频次,并在显眼处张贴科普和警示信息。此外,当地还可对导游进行排查,统一规范他们的经营行为,并严格禁止将挖掘菌菇作为商业推广的“亮点”。
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该平台亦不能置身事外。那些被称作“爆筐”或“丰收满满”的帖子,实则误导了网民的认知——给人一种新奇游戏体验的错觉,却忽略了其背后所涉及的生态问题。
此前已有类似情况发生,2023年某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众多在草原上“捕捉鼠兔合影”的帖子,专家们已提醒这存在感染鼠疫和损害动物的风险。平台随后发布了风险警示,并在搜索结果中优先展示科普信息。此次事件,我们不妨效仿先前的做法,对相关网络帖子进行整理,同时加强显著警示,广泛传播正确的生态知识。
作为一般游客,我们切莫忘记:在追求新奇体验的同时,切勿忽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旅游形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更应增强文明旅游的意识。比如在挖取菌子时,不妨借鉴他人的建议,“拍照留念”而非直接挖掘”,这样既能与自然保持适当距离,又能抑制住动手的欲望,这正是文明旅游所应遵循的原则。
此前报道:
本期编辑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