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遇断层危机?从抢救到数字化保护如何破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智慧和记忆。它既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碰撞,又在融合中焕发生机。探讨如何使非遗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营养,绽放出新时代的辉煌,已成为一个关乎文化自信和文明传承的重要议题。

花馍贺新春。马辉摄

非遗保护:从抢救到传承

数字化维护至关重要。非遗所遭遇的难题常常起因于“技艺失传”的严重危机,诸如传统手工艺、戏曲、民俗等领域,由于传承者年龄增长、年轻一代参与度不高,正面临传承的断裂风险。为此,淮北市相山区加强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工作,构建了非遗信息库,该库包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类型的资料。我们制定了详尽的保护方案和具体措施,旨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能够得到有效传承与进步,从而为非遗的持续保存和深入研究构筑了坚实的基石。

对传承人给予支持。通过实施政策性补贴、颁发荣誉证书等手段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参与。我们安排了淮北花馍、宗氏剪纸、杨家香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校园,向学生们传授非遗的相关知识,展示非遗的精湛技艺,同时让学生们亲自参与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制作实践。通过举办校园互动体验活动,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实际操作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使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热情在心中生根发芽。在去年,相山区安排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参加了深圳、上海文博会等两次重要的对外交流活动;同时,举办了126场各类非遗文化活动,并且成功获得了省级非遗工坊的认定,其中周氏面皮工坊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机构,实现了零的突破。

在商场设置剪纸体验区。韩学敏摄

创新赋能:让非遗与时代对话

淮北有花的地方__淮北花海图片

探索创新的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仅是博物馆中的展品,它们应当与现代社会保持同步发展,创新正是将传统与未来连接起来的纽带。相山区积极倡导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推动创新发展。众多非遗项目通过与现代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融合,成功研发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

深入体验。围绕“非遗闹新春 最美家乡年”这一主题,我们首次打破了街区的界限,联合了隋唐运河古镇、万达广场、南翔云集以及金鹰国际这四大商业街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了街景、巷道、店铺的装饰以及商品的展示中,共同打造了一个充满沉浸感的非遗体验空间。今年,相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十二届食品工业博览会上亮相,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200家企业的参展者。其中,非遗的独特魅力脱颖而出,阿磊兄弟的面皮、临涣的烧饼、陈氏的扒鸡等特色产品,让众多游客得以一睹相山非遗的风采。

2025黄里杏花节非遗板块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黄鹤鸣摄

打破传统:构建“非遗+”生态圈

跨界融合是关键。非遗消费新业态着重于打破“静态展示”的界限,借助“非遗+科技、文旅、教育、商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构建出一种沉浸式、互动性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模式。以黄里杏花节为例,融入非遗元素后,吸引了超过30万名游客,活动期间黄里的消费额也达到了39.8万元。

经历了一场质的飞跃。非遗生态圈的构建,旨在将文化遗产从“博物馆的展品”转变为“日常生活的气息”。商业智慧构筑了桥梁,借助科技的力量开辟了道路,最终促成了文化保护与市场活力的同步提升。当张氏剪纸成为办公室白领的舒缓之物,当殷派面塑化作桌面上的一抹温馨,相城古琴化为耳机中治愈的旋律,非遗文化便真正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变。

非遗的传承并非仅仅是重复过往,而是采用现代语言重新塑造文化价值。只有在保护的同时进行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发展,非遗之花才能在时代的沃土中深深扎根,并绽放出超越时空的辉煌光彩。这不仅承载着文化自省的职责,也是文明传承的回应。(孟艳)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