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11月13日,努尔哈赤的十四子多尔衮,正值青春年华,骑马挥鞭,在刺骨的冬风中疾驰。他率领着众多王公贵族、贝勒、贝子、公爵以及八旗固山额真的官兵,一同前往古北口外进行狩猎。
近日来,多尔衮的心中异常烦闷。
他想通过狩猎将这些不好的情绪发泄出来。
一、1650年,39岁的多尔衮意外坠马
在狩猎时节,亦即1650年的严冬时分,多尔衮突然觉得天旋地转,他在马背上晃动了几下,最终失去平衡,从马上摔落,重重地砸在了坚硬如铁的冰面上,膝盖遭受了严重的伤害。
御医检查了他的伤势,膝盖摔伤严重,便为他涂上药膏。
士兵们力劝他返回京城休养,但他坚决拒绝,执意前往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那里是他正在修建的行宫所在。
在帐内,病榻之上的多尔衮被燃烧的炭火盆所环绕,一簇簇火光使得帐篷内宛如春日暖阳,温暖宜人,然而多尔衮依旧觉得寒冷。他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持续地哆嗦不止。他的脸颊泛红,嘴唇转为紫色,显然是发烧的症状。
临终之际,人们似乎能预知未来,多尔衮深知自己的一生即将走到尽头,再也无法重返京城,也无法回到辽东的故里,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无法言说的遗憾。
他赶紧紧急召唤了自己的亲哥哥,这位45岁的阿济格前来处理身后事宜,尽管他对这位性格粗犷的兄长并不完全信任,但又能有何选择呢?在三个兄弟中,阿济格已然是硕果仅存,而那位既勇敢又智谋,与他情谊深厚的弟弟多铎,早在一年前就已经离世。
多尔衮未曾料及,正值壮年,死神却如此迅速地降临,他尚未有机会培养出合适的继承人。
得知消息的阿济格急忙赶到多尔衮的身旁,其他人已被遣散。在营帐内,阿济格站在多尔衮的面前,目睹着气息奄奄的多尔衮,眼中泪水涟涟。兄弟俩默默对视,声音低沉,低声细语,周围无人能窥探他们究竟在说些什么。
十二月初九,即12月31日,多尔衮在古北口外的喀喇城与世长辞,终年39岁。从狩猎到离世,他仅度过不足一个月的时光。或许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否会回忆起与济尔哈朗共同担任辅政亲王时期,他们曾立下誓言:“若我等不秉持公正辅佐君主,妄自尊大,忽视兄弟之情,不遵循众议,凡事私心行事,以个人恩怨为标准,必遭天地谴责,短命而终。”
顺治帝颁布圣旨,要求各位亲王、贝勒以及文武官员,于私宅内设立灵位,以示对摄政王的哀悼。全体臣民需更换丧服,全国上下共同哀悼,为皇父摄政王举办国丧仪式。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围猎日记》中提及:顺治七年(1650年)的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不适,在家中感到烦躁不安,于是渴望外出游历,(到了)十二月七日,他在喀喇城留宿。当天,皇父摄政王的病情加重,需要休息。到了初九日,即戊子日,戌时,皇父摄政王不幸突然去世。
多尔衮离世仅十九日,顺治帝便下令将多尔衮之兄阿济格软禁,又过九个月,顺治帝以“图谋篡夺皇位”的罪名将阿济格处决。在多尔衮去世后的两个月内,顺治帝迅速罗列了多尔衮的“十四条大罪”,指控其意图掘墓鞭尸,一时间,那位征战一生、功勋卓著的多尔衮声名狼藉!这种清算的速度之快,仿佛早已成竹在胸。仅仅在短短两年间,多尔衮的三个亲兄弟相继离世,这一连串的事件让人不禁感到颇为诡异。
多尔衮之逝及其身后之事在京城及四方引起了极大震动,其死因之传闻更是广泛流传,各式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二、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多尔衮真的是坠马摔死的?
官方公布的关于多尔衮去世的原因是:他在打猎时不慎从马上摔落,最终不幸丧生。然而,多尔衮自小便擅长骑射,历经无数战斗,为何仅仅一次打猎便遭遇不幸?这种解释显然让人难以置信。
有关多尔衮之死,一种说法认为他在受伤后,接受了御医的不当治疗,最终不幸离世;另一种观点则指出,他可能因权力过大而招致他人嫉妒,不幸被仇敌所害。然而,无论是哪种说法,都未能找到确凿的官方史料作为支撑。
我们不妨从顺治帝的言辞中探寻一番,看看能否发现多尔衮之死背后的些许线索。
顺治提及多尔衮“身体不适,居处心生烦扰,渴望外出游猎”,这表明多尔衮在狩猎前身体状况已不佳,甚至已染病。那么,他为何还要在严寒的天气中外出狩猎呢?
又说多尔衮居于家中时感到烦躁不安,换言之,在多尔衮开始狩猎活动之前,他的精神状态同样不佳。
多尔衮于“十一月十三日”踏上狩猎之旅,然而“十二月初九日戊子”却不幸突然离世,从多尔衮离开京城直至生命的终结,其间不过短短不到一个月。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一个身居高位的勇士,平日里驰骋疆场,却突然离奇去世,这不禁让人心生疑窦。
说多尔衮身体欠安,那么多尔衮具体是什么病呢?
多尔衮自述,加之数位大臣的透露,他所患之症被称为“风疾”。
这种病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指的是一系列与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至于患者确切是在何时患上这种病症的,目前尚无法确切了解。
大约是在他三十岁左右时患病,那时的多尔衮正忙于应对驻守在锦州的明朝军队主力。锦州是明朝在辽东地区经营已久的军事要塞,当时由左都督祖大寿率领重兵驻防。
锦州城墙巍峨坚固,配备着令清军心生畏惧的红衣大炮,攻占它简直比登天还难。当时,皇太极下令多尔衮、豪格、济尔哈朗以及阿济格等人轮番对锦州进行围困。
在围困锦州超过半年之后,清军士气低落,战马饲料短缺,多尔衮历经重重困难,费尽心思和体力修筑城池并开垦田地,以备长期作战。在此期间,他因体谅士兵们的辛劳,曾允许围攻锦州的军队放假,却因此受到了皇太极的责罚。
多尔衮在攻打大凌河的战役中,险些命丧于祖大寿发射的红衣大炮之侧。他整日忧心忡忡,这种焦虑最终导致他身患疾病,并且留下了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丁酉年,将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降为多罗郡王,对多罗贝勒阿巴泰、杜度等人进行不同程度的罚银。当时,祖大寿正镇守锦州,多次招他前来,他却始终不应。皇帝命令各位亲王轮流出兵围困锦州。多尔衮等人则驻扎在锦州三十里之外,且时常派遣士兵回家,因此有了这样的命令。《清史稿》记载。
有关多尔衮患病之事,并非无中生有,据有人所调取的多尔衮用药方来看,其中记载了“竹沥”这一药材,由此可证多尔衮确实身患疾病,并且是内脏之疾。
豪格曾评价多尔衮:“他一直体弱多病,身体里藏着隐疾,必定无法完成摄政的重任。”他还讽刺道:“我怎能像那些病弱之人?”而多尔衮也曾自述:“我常感头晕目眩、心力交瘁,长期身着铠甲、手持武器,导致身体受损。”
多尔衮自幼体弱多病,身材瘦小且肤色黝黑。因此,他起初连参加战场的机会都没有。史料记载,在天命年间,许多重要活动宗室贵族纷纷参与,阿济格和多铎频繁亮相,但多尔衮的身影却始终未见。那时,多尔衮在朝廷中的地位既不及哥哥阿济格,也不及弟弟多铎。
多尔衮性格刚烈,行为古怪,有着诸多怪异的习惯,且性情急躁。他一生追求强胜,不仅在沙场上勇猛杀敌,还热衷于狩猎各种动物,且对女有独钟,对肉食尤为喜爱。然而,他对鸡鸭狗以及各种飞禽海鲜等美食并无太多兴趣,独独偏爱牛肉。清晨醒来,他总会先喝一大碗牛奶,烹饪时使用牛油,取暖则用牛骨头。
此外,多尔衮对烟草的喜爱近乎狂热。传闻他每日必吸烟草,无论是处理朝政时将其藏于袖中,还是率军出征,也将烟锅置于箭袋之中。
多尔衮对西方进献的鼻烟情有独钟,每日吸食量几乎达到半两,这在当时实属罕见。即便在处理国家军事要务之际,他也始终将鼻烟壶握在手中。然而,过度依赖鼻烟对多尔衮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一些学者认为,长期大量吸食鼻烟或许是其英年早逝的诱因之一。
再者,多尔衮特别好色。
多尔衮在年仅13岁时便迎娶了博尔济吉特·明安(明安老人)的孙女为妻。他的一生中,妻妾成群,数量繁多,具体数目难以确切统计。
根据玉碟及其他史料记载,多尔衮的妻妾人数至少达到11位,其中蒙古族女子有5位,满族女子有1位,朝鲜族女子也有1位。
刚进入关隘不久之际,多尔衮便曾向臣子表达过,他对于明朝皇宫内数千佳丽的数量深感向往,渴望在自己的摄政王府内也能效仿此例,然而这一想法遭到了臣子的劝谏。
他不仅将侄子豪格的妻子纳为自己的妾室,还迫使朝鲜的公主屈尊成为他的侧室。此外,多尔衮频繁在八旗部落中挑选女子,强迫朝鲜国向他进贡美女。
多尔衮在39岁那年离世,他的一生中与众多女性共度了26载,遗憾的是,这些女子均未能为他诞下子嗣。在这众多子女中,多尔衮仅有一名独生女,名为东莪格格。
顺治帝在多尔衮去世后下令,将他的女儿东莪以及收养的多铎之子多尔博交付信郡王多尼监管。自那以后,东莪的下落变得神秘莫测。传闻她如同众多清朝格格一般,通过政治联姻,远嫁至蒙古。
此外,多尔衮在其一生中犯下了无数杀戮,罪行累累,堪称华夏文明的破坏者,以及嗜血成性的刽子手!
多尔衮颁布剃发易服令,在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嘉定地区因剃发一事遭受了惨烈的屠杀,连续发生三次,连妇女、儿童和老人亦未能幸免,此事件被载入史册,称为“嘉定三屠”,导致超过十万民众惨遭杀害。
此外,江阴城遭受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屠杀,起因是民众拒绝剃发,多尔衮遂指挥二十四万清军,携带两百多门巨炮,将江阴城围困长达81日。在这场浩劫中,约有十七万两千无辜百姓惨遭杀害,鲜血汇成河流,整个城市几乎全民殉难,仅剩的五十三位老人和小孩侥幸存活。
扬州城内曾发生惨绝人寰的屠杀,导致八十万无辜百姓丧生,而嘉定三屠亦同样令人发指。此外,昆山、常熟、嘉兴、苏州、赣州、湘潭等地亦遭受了类似的暴行,广州、四川、海宁、南雄、汾州、太谷、泌州、泽州等地亦未能幸免。除了剃发易服、屠城之恶行,还有圈地运动、侵占民房、强征汉人为奴、逃人法、文字狱、保甲连坐制等一系列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
多尔衮出于个人政治目的,对无数无辜的民众进行了残忍的屠杀,他堪称一名十足的刽子手和屠夫。他的所谓战功,实则建立在无数无辜百姓的鲜血之上,引起了天地间的愤怒和人们的痛恨,他的病痛也是他罪行的必然结果。
顺治五年,多尔衮染病。
大同的驻军统帅姜瓖,在顺治二年六月时曾向清朝投降,然而当他听说摄政王多尔衮身患重病后,便决意起兵反抗清朝统治,此举导致其管辖范围内的十一座城池纷纷响应,纷纷背叛了清朝。
多尔衮率领军队离开北京,前往大同进行征讨,他将大部分精锐部队都派遣到了山西。恰在此时,喀尔喀部硕雷汗的部下携带兵马,正朝着京城进发,行程大约需要十天。多尔衮一方面派遣阿济格围攻大同,另一方面则决定亲自率军征讨喀尔喀部。
行军之路漫长而艰难,水源稀缺,战马之间爆发了疫病,使得清军困苦异常。尚未见到喀尔喀部族的踪迹,清军便已开始溃散。
多尔衮不得不对撤退的安排进行调整。清军的空手而归,使得好胜心强的多尔衮遭受了极大的打击,而且他本身就患有疾病,身体状况显得十分虚弱。
就在此刻,多尔衮听闻其弟多铎不幸染上天花的消息,内心骤然震惊,仿佛遭受晴天霹雳,几乎要昏厥过去。他勉力振作,策马疾驰,火速赶往京城。
尚未抵达京城,清初时期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身份的多铎便不幸离世,享年仅36岁。
弟弟的离世让一直给予他支持的弟弟突然离他而去,这一打击使得多铎的去世对多尔衮而言如同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多尔衮深感悲痛。
由于太悲痛,多尔衮的病情越发严重。
多尔衮的正室福晋,博尔济吉特氏(她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女,以及孝端文皇后的同母异父之妹),不幸也患上了疾病。在多尔衮返回京城不久之后,即顺治六年(1649年),她便不幸离世。当时,天花疫情肆虐,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的两位福晋也因感染天花而相继离开了人世。
多尔衮对嫡福晋的深情厚谊非同一般,她的离世让多尔衮痛不欲生,他追赠她为敬孝忠恭正宫元妃,他的容颜在那一刻显得格外苍老。
连续的挫折使得多尔衮的身体状况无法恢复至往日,这也正是他为何心情低落,选择外出狩猎以寻求慰藉的原因。
这也成为多尔衮生命终结的致命原因。
同时也让身居高位的多尔衮莫名感到荣华富贵是那么的惨淡无光。
多尔衮自幼便投身朝政,多年来夙兴夜寐,身心俱疲,以至于身体过度劳累,《清世祖实录》中有所记载,其中提到:
“机务日繁,疲于应对,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
多尔衮体质本就较弱,不幸又遭遇了马匹失蹄,加之严寒的天气,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若非命大,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的关系错综复杂,此情形似乎与他的离世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除了身体上的疾病之外。
众所周知,在清顺治五年(1648年)的十一月初八,清朝政府正式公布了一项决定:“晋升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此后所有呈递的奏章,都必须以‘皇父摄政王’的称呼来书写”。
那么多尔衮为何会公开给自己戴上“皇父”的帽子呢?
这一举措导致他与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之间的联系,成为了众人长久以来争论的焦点。
难道孝庄太后,顺治帝的母亲,曾与多尔衮结为夫妻?这一疑问缺乏确凿的史料支持,至今仍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不过很多人猜测就在多尔衮被加封为“皇父”时,孝庄下嫁他了。
实际上,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真正交往并非如影视剧中描绘的那样,在孝庄进宫之前。而是在多尔衮将孝庄之子福临扶上皇位的那段时期,孝庄才开始真正地关注多尔衮,并对他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孝庄皇后是一位才智过人、手段高超的政治人物。在皇太极骤然离世之际,她年仅31岁,而她唯一的儿子福临尚且只有6岁。
皇太极突然离世,未能指定皇位继任者,导致多尔衮与豪格之间爆发了激烈的皇位争夺战。
在那时,为了驯服性格倔强的多尔衮,孝庄太后特地派遣了自己的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去寻访多尔衮。
经过孝庄文太后的精心谋划,最终福临当上了皇帝。
福临虽已登基为帝,然而朝政大权却实际操控在摄政王多尔衮之手。依照当时的规定,孝庄与福临母子每月仅能相聚一次,如此安排又怎能让孝庄安心呢?
32岁的多尔衮尚未有子嗣,若孝庄能够成为多尔衮的妻子,助其得子,同时多尔衮若能成为皇父,那么福临的帝位便可暂时得到巩固。
为了守护年幼的皇子,31岁的孝庄太后选择了嫁给摄政王多尔衮,这种情况并非全无可能。
半岛《李朝实录》有段君臣对话曾提到:
国王提问道:“在清国的来函中,提到了‘皇父’摄政王这一表述,这究竟该如何理解呢?”
金自点大臣言道:“我曾咨询过来自清国的使者,他们表示,如今若去掉‘叔’字,朝贺事宜便与皇帝的礼仪相同。”
大臣郑太和接着说:“敕书中虽无此语,似乎是已成为太上皇。”
国王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实际上等同于两个皇帝并存。”而清廷的使者则对半岛的大臣巧妙地暗示了“太后再嫁”的真实性。
顺治八年,即1651年,多尔衮离世不久,顺治帝在肃清多尔衮党羽的过程中,瓜尔佳·刚林与大学士祁充格因擅自篡改《太祖实录》,将多尔衮的罪行隐匿并夸大其功绩,最终一同遭受极刑。
太后与小叔子的婚姻违背了伦理道德,这一事件在清廷看来绝不能公之于众,众所周知,其后果严重,因此众人缄口不言。清廷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此事会逐渐被淡忘,直至彻底消失。
南明鲁王政权的大臣张煌言,这位英勇的抗清斗士,在顺治七年(1650年)时,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他曾创作《建夷宫词》,以尖锐的笔触讽刺了太后下嫁之事。
“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那盛放祝寿美酒的酒盏,宛如新人共饮交杯之时的酒杯;慈宁宫内热闹非凡,人潮涌动,几乎要将整个宫殿填满。礼部昨日才刚刚颁布了新的礼仪规范,恰巧与太后的婚礼相吻合。
此外,在多尔衮离世之后,顺治皇帝在清算多尔衮势力之际,正式对外公布多尔衮所犯的十四条罪行,其中一条明确指出多尔衮曾“亲自踏入皇宫禁地”。
根据清朝宫规,多尔衮等臣子是没有权力去后宫的。
孝庄并未搬迁至摄政王府,她依旧居住在慈宁宫中。然而,多尔衮被封为“皇父”之后,便毫无顾忌地频繁造访慈宁宫。
此外,孝庄临终前,曾给爱孙康熙帝遗言说:
太宗文皇帝的灵柩安置已久,不宜轻易移动。再者,我对你的父亲和你的感情深厚,实在不舍得离你远行。只要能在孝陵附近选一个吉日安葬,我便能安心无憾。
清代后妃一旦离世,她们大多拥有自己的陵墓,而这些陵墓大多位于她们丈夫陵墓的周边地区。在众多皇帝与后妃的陵墓周围,有一道高耸的墙体,被称为“风水墙”,它标志着清东陵与外界世界的界限。风水墙内,安放着皇家成员的遗体,而风水墙之外,则是普通人的长眠之地。
孝庄离世后,对康熙遗言不与皇太极合葬,要葬到风水墙外。
康熙面临困境,孝顺之心使他不愿违背祖母的遗愿,因此只得在东陵围墙之外搭建了一处临时安放灵柩的地方,命名为暂安奉殿。暂安奉殿之意,便是将孝庄的灵柩暂时安置于此,然而这一安置竟持续了35年之久,直至康熙驾崩,孝庄皇后的陵寝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直到雍正登基之后,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才得以圆满解决。
这些迹象似乎都在默默证实孝庄已经嫁给了摄政王多尔衮,而如果她与皇太极一同安葬,那就显得不合常理。
这也是康熙帝面临两难境地,因而迟迟未能将孝庄皇后的遗体安葬,导致其灵柩在东陵搁置了三十余年的原因所在。
最终,雍正帝颁布旨意,将孝庄皇太后安葬于昭西陵。雍正帝并未亲自前往祭拜孝庄皇太后的陵墓,这或许是因为他对太奶奶与多尔衮的婚姻感到羞愧,毕竟皇太后下嫁之举有悖于传统礼仪,他难以直面此事。
昭西陵
多尔衮之死和孝庄有没有关系?
自从多尔衮当上皇父摄政王后,让孝庄产生了很大的担忧。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多尔衮,大有僭越之举:
每逢举行盛大庆典,如围猎、出征等场合,王公们便会汇集在一起静候旨意,同时他们还需依照规矩,排列成队跪地恭送多尔衮。
若他返回王府,便需送达至府邸门前。每逢元旦佳节或庆典之际,文武百官在朝贺顺治帝之后,紧接着必须迅速前往朝贺多尔衮。这一双重朝贺的礼节,凸显了多尔衮在朝廷中的实际权力,他已超越众王侯,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顺治皇帝。
多尔衮所居之宫殿,龙形蜿蜒,虎势雄踞,雕饰以龙凤图案,其规模与皇帝宫殿相仿,奢华程度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在朝会期间,多尔衮享有特殊待遇,他得以在午门内便下轿,而其他诸王则需在午门外下车。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象征着无上的皇权。多尔衮得以享受这一系列的特殊优待,这不禁让人好奇,孤儿寡母的孝庄皇太后会如何看待这一情况呢?
多尔衮身为摄政王,全面掌控朝政,负责处理军国要务。出征征战之际,将领们无需直接向皇帝请示,而是向多尔衮汇报军情,并接受他的调度。
为了便于行使权力,多尔衮特意派人将皇帝的玉玺搬至自己府邸妥善保管以备不时之需。通过军事指挥权的集中,多尔衮实际上成为了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即便是皇室中的宗亲,在多尔衮面前也不得不屈服,诸如代善、济尔哈朗等资历深厚的亲王也不例外。
多尔衮所用的仪仗队形与皇帝相同,都是二十种,不过在每种仪仗的具体数量上,比皇帝的稍微少了一些。
多尔衮选拔官员偏袒私亲,随意地对官员进行免职和晋升。尤其是他不让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处理政务,竟自视为朝廷之主,命令这些人等每日在自己王府门前等候命令。
他剥夺了郑亲王济尔哈朗的辅政亲王职位,同时罗织罪名致使福临的兄长、肃亲王豪格丧命,这可视为对皇太极昔日逼迫多尔衮之母阿巴亥自尽并陪葬的仇恨进行了报复。
有西方传教士说:
人们对他敬畏有加,甚至那些地位尊贵的大人物也难以直接与他交谈,只得在他外出时守候在路边,等待机会得以拜见。
满朝文武百官,一大半都是摄政王的亲信。
多尔衮哪还把顺治帝放在眼里?
所有政务,多尔衮不再向顺治帝请示直接称诏下旨。
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多尔衮与皇帝之间的距离正逐步缩短,几乎达到了一致的水平。多尔衮所欠缺的,仅仅是“皇帝”这一称号。
如果多尔衮再走一步,就要对小皇帝福临下手了。
多尔衮的势力日益增强,他的行为愈发专断蛮横,几乎一手遮天。熟知历史的孝庄太后深知,历史上权臣废黜皇帝、自立为帝的例子比比皆是。她心中忧虑万分:
多尔衮是否会在某日突然废除福临的帝位?即便多尔衮有所顾虑,不便公然登基,但他的亲信未必不会鼓动他罢黜福临。过去,多尔衮曾与豪格争夺皇位,双方矛盾激化至一触即发,而多尔衮之所以让福临成为皇帝,不过是权宜之计,意图退一步海阔天空。如今,多尔衮觊觎帝位的野心日益显露,他既可轻易将福临扶上皇位,亦能轻而易举地将他拉下宝座。而孝庄唯一的儿子福临一旦失去皇位,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儿子若被处死,她也难以存活,还会牵连很多亲人无辜。
为了确保顺治帝的皇位稳固与自身安全,孝庄太后对飞扬跋扈的多尔衮长期忍受,如同走在薄冰之上,小心翼翼。
多尔衮长期掌控朝政,独断专行,对豪格和济尔哈朗的处理过于严厉,因此孝庄对他产生杀意,并非全无可能。秦国的王太后芈月,为了政治利益,甚至不惜杀害与自己育有两子的丈夫义渠王。
无论如何,多尔衮的过早离世,成为了孝庄皇太后心中的巨大忧虑。同时,当时年仅十三岁的顺治皇帝,已经更换了辅佐之人,由孝庄太后亲自执掌朝政,并有一位新的实权摄政王接替了之前的职责。
多尔衮若能长寿,其篡位之可能性难以排除。待顺治成年,若多尔衮执意不肯放手权力,宫廷之内必生纷争。即便多尔衮非因马匹意外或疾病离世,孝庄皇后亦迟早会对他采取行动。须知孝庄曾指导康熙如何迅速且巧妙地铲除鳌拜,其手段之高明,令人称道。
三、多尔衮坠马后,45岁的阿济格率300精锐直奔京城
阿济格,多尔衮的亲兄,以勇猛著称,身高超过一丈,腰围宽阔,“身长丈余,腰腹甚大”,深受努尔哈赤的青睐。皇太极的正室钮祜禄氏,只因在途中目睹阿济格未下轿,此事被努尔哈赤得知后,便下令将她休弃。
阿济格这人,智慧不足,性情粗犷,虽然勇猛善战,却性情刚烈,不拘小节,多次触犯禁忌,最终落得个被处决的下场。
在宸妃海兰珠的丧礼期间,他公然唱歌跳舞,此举激怒了皇太极。
皇太极登基称帝之际,阿济格应允了多铎与舅舅阿布泰之女成婚。阿布泰与皇太极政见不合,其官职屡遭贬低,皇太极更是明令禁止贵族与其结亲。然而,阿济格却公然违背皇太极的禁令。
松锦之战落幕之际,由于对奖赏分配感到不公,庆功宴上他擅自离席,险些因此被剥夺王位,遭受囚禁并抄没家产。
此外,阿济格并未遵从诏令撤军,反而虚构了李自成的死讯,于午门之上设座,威逼宣府巡抚李鉴释放了因被捕受审的赤城道官员朱寿鍪,还擅自夺取了鄂尔多斯和土默特地区的马匹。
称顺治帝为“孺子”;
济尔哈朗被指责狂妄自大:“他是叔叔的儿子,而我却是太祖的直系后代,他有何资格被称为‘叔王’?若要称呼,那也应当是我才有资格。”阿济格的这种非分之想,诸如妄图越级被封为叔王以及私自罢免官员等,都是他缺乏智慧和粗鲁行为的体现。
阿济格的行为引起了朝中大臣的指责,他的声望一落千丈。他频繁地为多尔衮制造麻烦,而多尔衮对他也颇感失望,尽管如此,他还是出于同胞之情尽力庇护他。
多尔衮死了,他的靠山也就倒了。
多尔衮刚闭眼,阿济格却又一次干了件差皮的事。
摄政王多尔衮不幸离世,阿济格凭借其卓越的战功,早已对摄政王的最高权力位置心怀觊觎,他早已开始为夺取摄政王的宝座而暗中筹备。
他暗中派遣使者告知次子劳亲,要求他立刻调动军队进京,兵力越多越好,同时叮嘱劳亲切勿将多尔衮病故以及调兵之事透露给其他诸王。
阿济格向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和镶白旗的主要将领下达了指令:摄政王已经离世,我将接替他的位置,你们必须服从我的指挥。
两白旗属于多尔衮的直系后代,他们对阿济格那暴躁的性情自然心中有数。在多尔衮尚在人世之际,这两旗始终遵从多尔衮的命令。然而,如今多尔衮已逝,阿济格也陷入了困境,难以自保。因此,他们普遍认为,唯有依附皇上和太后,才能确保荣华富贵。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投靠那个性格凶暴、智力不足且行为粗鲁的阿济格。
他们坚决拒绝了阿济格的请求,随即向郑亲王济尔哈朗进行了举报,指责阿济格企图利用两面白旗发动叛乱。
不料被拒绝后的阿济格,却以兵戎相威胁。
于是,两位白旗大臣一边佯装应允阿济格,一边暗地里向郑亲王济尔哈朗举报阿济格“在丧期间企图谋反篡权”。
多尔衮的亲信、曾随多尔衮一同狩猎的大学士刚林,他察觉到阿济格的阴谋,立刻匆匆赶至阿济格之前,率先赶往京城,向宗王和固山通报情况,并让他们做好相应准备。他骑马疾驰,日夜兼程,行程七百里,直奔北京,向顺治帝揭发了阿济格的罪行。
朝廷迅速封锁了京城九门,同时在德胜门外安排了精锐部队。林则徐的这一行动被后来的历史学家誉为“一骑定乾坤”,若非他果断决策,京城恐怕早已陷入动荡的兵变之中。
阿济格与劳亲率领的四百亲兵,肩负着护送多尔衮灵柩的重任,抵达了德胜门。此时,阿济格与劳亲将兵力合并,指挥部下展开旗帜,环绕着灵柩四周行进,名义上是进行护送,实则是在进行一场示威。
顺治帝带领众王公迎接灵柩之际,阿济格父子却擅自占据最尊贵的位置,而且身上佩刀并未卸下。郑亲王济尔哈朗察觉到他们目光挑衅、言语放肆,便迅速调动兵力将他们团团围住。
同时两白旗将军们拔出来的刀对准了阿济格。
阿济格犯有谋反篡位之罪,证据确凿无疑,因此被剥夺了王爵,并被囚禁于高墙之内。他的儿子劳亲同样被剥夺了爵位,贬为贝子。阿济格未能成功的政变使得清朝初期的权力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济尔哈朗借此机会重新掌握了议政大权,顺治帝开始亲自处理政务,而多尔衮的势力则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
被囚禁的阿济格,依旧保持着宗室贵族的傲气。他坚决否认任何罪责,将此视为莫大的耻辱。他向看守人员怒吼:“我乃太祖之子,摄政王的亲兄,岂能受此屈辱!我要放火烧毁这监房,与你们一同化为灰烬!”他连续数日不分昼夜地狂吼,辱骂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政敌。
他暗地里示意家仆将那把大刀藏匿于牢房之中,又秘密地开凿了一条地道,然而事发被捕,他却狂妄地大笑不止。
“吾欲观城外风景,有何不可?”
顺治帝年纪轻轻便察觉到,阿济格对王朝的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那年的十月十六日,即公历11月28日,顺治帝朱批下达了严厉的命令:“赐阿济格自尽。”此举虽是对他保留了一丝宗室尊严,却也将他除名于宗籍,并对其子劳亲施以极刑。阿济格最终以自缢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享年4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