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一场名为“礼乐教化——北京孔庙祀典文化展”的活动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临展厅(正义堂)隆重开幕,该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今年适逢孔子诞辰2576周年纪念,此次展览以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的历史文化为核心,分为“虔诚敬仰——祭孔历史发展”、“礼仪和谐——祭孔祭祀制度”以及“群贤毕至——孔庙祭祀人物”三个部分,全面展现了北京孔庙祭祀仪式的历史渊源、完善礼仪制度以及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展览回顾了祭孔大典的漫长历史,从孔子的门徒在孔子故居设立庙宇以示纪念,到唐代“庙学合一”制度的确立,再到北京孔庙成为国家祭祀的重要场所,这一古老仪式的传承轨迹得以清晰呈现。详细阐述了皇帝亲自祭祀、派遣官员进行祭祀等国家级祭祀的严谨程序,并阐释了中和韶乐、佾舞中所蕴含的“中正平和”的礼乐教化内涵。
本次展览展出了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收藏的清代皇帝赐予的青铜祭祀器物,包括清乾隆时期的兽面纹铜簠和回纹龙耳铜簋等,向观众展示了清代皇家祭祀的最高等级。在展厅内,陈列着八种乐器,如琴、瑟、笙、笛等,以及佾舞所需的舞具,如龠、翟等。这些青铜祭器(均为复制品)与谷物实物相辅相成,生动地再现了“玉振金声,佾舞于庭”以及“俎豆馨香,备物昭诚”的祭祀景象。
此外,该展览展示了大成殿的主祀对象孔子,以及四配弟子颜回、曾参、孔伋、孟轲,还有十二哲以及东西庑中供奉的历代先贤和儒家学者,诸如韩愈、朱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全面呈现了孔庙祭祀对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北京孔庙的祭祀仪式是中华礼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蕴含着对师道尊严的崇敬、对礼乐教化的推崇以及对品德培养和人才塑造的深远人文理念。本次展览不仅系统性地整理并科学地展示了这一关键文化遗产,而且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的一次深入探索,深刻地揭示了祀典文化中蕴含的尊师重教传统和家国情怀,为增强文化自信和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精神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