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并非仅仅是严格的限制,它还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时空节奏。秩序并非只是冷酷的条例,它代表着对艺术创作和欣赏者的深切敬意。而这种耐心等待,正是艺术在世间不可或缺的空白时刻。
浦东美术馆举办的“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自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目光,其展出的超过百件西方艺术史上的名作真迹令人瞩目,导致参观人数众多,以至于每日都需要实施限流措施。展览方精心打造的“梵高的房间”空间内,展出了此次来沪最受关注的佳作——包括梵高的《阿尔勒的卧室》和《自画像》。其中,《阿尔勒的卧室》更是首次亮相我国,这让不少曾前往奥赛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感到遗憾,他们纷纷表示:“我费尽周折来到巴黎,却未能一睹‘梵高’的风采,只能遗憾地看到他去了上海。”
名画展区人潮汹涌,众人争相挤进最前方,渴望毫无阻碍地“面对面”接触梵高的杰作,与名画合影留念。后方观众焦急地踮起脚尖,互相推挤,一大群人簇拥在画作前,虽然难得一见,却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这几乎是当下顶级艺术展的常见景观,失序直接消解了策展哲学。以“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展览为例,策展人斯特凡纳·盖冈精心策划的“艺术对话”正遭受挤压。雷诺阿与塞尚的作品并置,高更的雕塑与绘画相互呼应,然而在拥挤与喧哗的环境中,这些作品失去了应有的呼吸空间。观展体验不断被此起彼伏的快门声打断,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秩序管理是否应该成为展览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核心语言的一部分呢?
相比而言,我发现2023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梵高的柏树”专题展览,呈现了一种充满诗意的处理方式。其中,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提供的《星夜》等核心作品,与圣保罗、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等地远道而来的梵高画作一同展出,这些名作所激发出的艺术火花令人难以抵挡,吸引了众多观众纷纷前来观赏。博物馆方打造了一套数字化的分流机制,游客需先通过扫码加入虚拟等候队列,随后可自由游览馆内其他展区,直到收到短信提醒接近参观时间,再返回。在候展区特别设置了以“柏树”为主题的影像展示区,播放有关普罗旺斯的风光片以及梵高书信的精选片段,从而将等待时间转化为获取知识的前奏。步入展厅,前往《星夜》的路径一目了然,在排队等候之际,观众可以抬头欣赏周围梵高以“柏树”为主题的诸多画作,画中树木奋力向上伸展,那涌动而出的扭曲笔触清晰可见。当来到《星夜》前,每位参观者都拥有30秒钟的独享观赏时光,一旁站立的安全人员通过手势而非言语来维护秩序。这种设计带来了双重的益处,一方面,《星夜》前的静谧等待转化为了充满仪式感的体验;另一方面,观众分散至馆内其他展厅和露台,使得博物馆的整体参观路线变得畅通无阻。正如大都会博物馆的CEO丹尼尔·韦斯所说:“虽然限流并不直接带来收益,但它却是维护艺术尊严的一种方式。”
展厅的秩序维护可借助空间布局来实现,以巴黎奥赛博物馆为例,该馆建筑源自火车站改造,其拱形屋顶结构自然形成了视觉引导。然而,最为关键的秩序管理策略是,将印象派杰作集中在五楼,观众必须经过暗门乘坐电梯才能到达,这种设计巧妙地营造了参观节奏的间歇。大钟观景台再度扮演了交通枢纽的角色,游客在捕捉到塞纳河的美丽风光后,兴奋的情绪逐渐平复,随后步入梵高展厅,已完全进入了观赏展览的最佳状态。
自然,延长开放时间同样是一种有效的观众分流手段。浦东美术馆的开放时间已延长至晚上9点。自7月1日起,直至8月17日“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落幕,除了每周一闭馆日,人民广场馆区也将每日增设夜间场次,直至晚上9点。艺术之光与上海夏日的城市霓虹交相辉映。
秩序的内涵远非单纯的束缚,它亦可能体现为一种独特的时空节奏——那能让米勒笔下的麦浪起伏、梵高作品中燃烧的柏树、高更描绘的塔希提神秘风情,在现代人的注视下,实现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秩序并非仅仅是冷酷的条例,它体现的是对艺术和观众的深切敬意——若是在名画前,排队的人群如长龙般常态,展厅中穿梭的人群宛如一幅绵延的古卷轴缓缓铺开,那静谧移动的队伍本身,便是对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艺术巨匠们的一种生动描绘。而这番等待,恰是艺术在尘世中不可或缺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