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没冰箱,皇帝每年却能吃上百枚鲜荔枝?咋做到的

关注我,让我成为你的专属小太阳吧

在清朝那个年代,电冰箱尚未问世,因此,在运输荔枝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新鲜度成了一大难题。再加上,相较于唐代那完善的陆路驿站体系,我们无法仅依靠“单骑疾驰,穿越千里”的方式来完成这一任务,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然而,史籍中明确指出,清朝皇帝每年均有幸品尝到来自福建的鲜美荔枝。数量更是多达一百余枚,而且这些荔枝还会被皇帝用来赏赐给朝中大臣。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观物图》卷之荔枝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官网

水运荔枝树是答案。在乾隆皇帝的一首名为《荔枝》的诗中,他这样描绘:“采用分根植桶土法进行栽培,穿越山岭后便用船只运送。一旦过夜败坏,人马都会丧命,紫薇的诗句中提及的情景不过是虚幻之谈。”

诗篇之后附加了一段文字,其中提及了关于荔枝运输的细节:现今的荔枝源自福建,通常将它们的嫩根装进木桶,借助船只运送,过程并不艰难,而且枝头上的荔枝依然鲜嫩饱满,有的甚至需要十多天才成熟。

乾隆皇帝亲自解释道,当时福建每年都会将荔枝运送到紫禁城,为确保送达皇帝手中的荔枝新鲜如初,便采取了一种特殊方法,即从成熟的荔枝树上割取嫩根,将其种植于桶内,待其成活后,再将桶和树整体通过水路运送至紫禁城。

剔红荔枝纹圆盘(局部)

_古代运荔枝_古代运荔枝如何保鲜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官网

气候条件不同,导致荔枝在北方无法成功结果,所以这样的处理方法只能确保荔枝不腐烂,属于一种临时的应对措施。在紫禁城内,想要全年都能享用荔枝,当时的技术条件尚无法实现。

运送荔枝幼苗来运输荔枝,从理论上讲似乎相当明确易懂,然而在具体执行时却遇到了不少挑战。水路运输的进度相对缓慢,通常在农历三月的暮春初期,荔枝开始挂果之际,负责的工作人员便开始着手将荔枝苗移植到船上。

上船的地点通常位于福建的水口镇,该地是荔枝成熟收尾的所在,一旦越过水口,荔枝便不再绽放花朵或结果。因此,此地所产荔枝的数量便成为了运往紫禁城的最大限额。由于路途漫漫,抵达紫禁城通常是在夏末,为确保在漫长的旅途中,桶中的荔枝树不会因为不适应水土而枯萎,护送人员会在福建携带大量的当地清水,并在旅途中对荔枝树进行养护和浇灌。

象牙雕荔枝

图源:《故宫日历》2019.3.5

即便过程颇为繁琐,抵达紫禁城后,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唏嘘。气候的不稳定加上旅途的颠簸,使得荔枝树上每一株仅存两三颗即将脱落的水果,而这些荔枝的口感也远逊于福建本地的品种。尽管如此,因其稀有性,它们在当时显得尤为珍贵。若臣子们有幸获得一枚皇帝亲自赐予的荔枝,那在当时可算是一种极高的荣耀。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运送荔枝的方法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晚期,并非由清代所创。古籍《三山志》中便有所记载:“宣和年间,人们将结有小果的荔枝树苗移植于瓦器之中,通过航海运至皇宫之下,再移植于宣和殿。在锡二府宴会上,皇帝赐诗一首,诗中云:‘蜜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子丹。’最后,皇帝还不忘以一句调侃收尾:‘何必红尘飞一骑,芬芳数本座中看。’”

荔枝山雀图页(局部)

图源:微博@故宫博物院官网

这种运送荔枝幼苗的桶装方法,灵感源自于古代水运盆栽花卉的技巧,从中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回想古人吃一枚荔枝都颇为不易,且未必美味,如今我们夏天所品尝到的荔枝,难道不是更加甜美多汁了吗?

免责声明:本站发布的所有文章图片内容,由AI一键生成,根据关键词和其他参数进行文章自动采集、加工、发布。不对文章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时效性负责。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 www.zzc-media.com XML地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20002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证号:104420004 备案号:晋ICP备19004532号-1
友情链接 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 永川行政服务中心 济南市市中区人民政府舜耕街道办事处 邢台市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中心

关于站点

‌长子县融媒体中心‌是长子县的一个重要媒体机构,主要负责新闻宣传和媒体融合工作。由原‌长子县广播电视台和‌长子县新闻中心合并组建,成立于2018年12月,标志着长子县新闻宣传工作进入了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长子县融媒体中心位于山西省长子县会堂四楼,是长子县新闻发布和宣传活动的主要枢纽‌。

搜索Search

搜索一下,你就知道。

温馨提示

百亿补贴福利攻略.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