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
《聊斋志异》 会校会注会评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民间广为人知,既熟悉又带有几分陌生——我们对其改编的众多影视作品耳熟能详,但对于原著内容,却可能感到陌生和疏离。当代作家王蒙先生,其名字家喻户晓,近二十年间怀揣一愿望,即撰写一系列论文、散文、杂文,对《聊斋志异》进行评点。其评论范围广泛,涵盖文学、小说、创作、语言等多个层面,并进一步拓展至社会、人生、文化、道德伦理等多个领域的评论。今年,这一愿望正逐步变为现实,王蒙先生已陆续发表了多篇评点文章。本刊特别设立了“王蒙谈聊斋”这一专栏,旨在向读者展示王蒙先生对《聊斋志异》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会。
王筠苍公前往湖南任职,路经龙虎山,意欲登山拜访张天师。抵达鄱阳湖后,他刚登上船只,便遇到一位驾着小舟的人驶近,此人请求船夫代为转达求见之意。王公与其相见,对方身材魁梧,气宇轩昂,从怀中取出天师的名帖,说道:“得知贵宾即将莅临,天师特派我来此迎接。”王公闻言,对对方的先知先觉感到既惊讶又敬畏,遂怀着虔诚之心前往拜见。
神鬼狐妖,真人超人,法师能人,神医之流,皆能掐指算命,无需询问便能预知未来,这种充满童趣的中华民间观念,其本质更接近杂技,而不必然是智慧的体现。
在旅途中,船上,早已洞悉一切的张天师派遣使者提前进行了接待,这让王公既感到惊讶又心生敬畏,同时也彰显了天师一方对王公此次前来考察的重视。当然,王公身为官员。不论描绘何种奇异陌生的世界,作者都小心翼翼,不敢随意亵渎官员。
天师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所用餐具一应俱全,仆役众多,他们的服饰和发饰都与众不同。这种仪式感早已深入人心。在场的使者也紧随天师左右。不久,使者悄声向天师传达了某些话语。天师转而对王公说道:“他与你同乡,你却不相识?”王公询问详情,天师回答:“他就是那位闻名遐迩,掌管天下雹雨的神仙李左车。”汉初的杰出将领李左车,竟然成为了与他在时间上相隔近一百八九十年的汉末张陵张天师的部下!王公们惊愕得脸色大变。天师接着说道:“他刚刚接到玉帝的旨意,即将前往执行降雨和降雹的任务,现在他要与我们告别了。”
王公询问:“雹子该落在何处?”对方回答是在山东章丘。听闻此事后,王公因与家乡邻近,立刻起身恳求,不愿在那处降雹,以免庄稼受损。张天师回应道:“这是玉皇大帝的旨意,降下的雹子数量是有规定的,岂能因个人情感而随意更改?”王公仍不断哀求。天师沉思良久,最终转身对雹神吩咐:“你务必将雹子尽量降到山沟里,别伤及禾苗,如何?”还向雹神告知,贵宾降临此地,你离去时请保持安静,切勿过于喧哗。
雹神离去,步入庭院,骤然脚底升腾烟雾,在地面上盘旋停滞片刻,然后奋力一跃,身姿轻盈,跃过树梢,又一跳,高度更胜楼阁,随即传来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巨响,声音直冲云霄,朝北飞去,震得屋顶颤抖,餐具摇摆不已,王公惊恐地言道:“这难道是雷声吗?”天师解释道,先前我曾叮嘱他需保持安静,否则,若无此等巨响,他恐怕不会离去。
雹神雷公的传说在民间颇具威势。其声音洪亮,震慑力极强,足以见得天师与他的上司玉皇大帝的崇高地位。由此可知,能够得到雹神亲自迎接和天师的礼遇的王老爷绝非等闲之辈。
王公告别了张天师,将拜访的年月日记录在案,同时派人去了解章丘的天气状况。结果那天章丘确实遭遇了大雨和冰雹,河渠里堆满了冰雹,而在农田里,冰雹却寥寥无几。
故事源自民间传说,张天师作为道教的始祖,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解读,他实际上是将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哲学思想转化为民间信仰。他既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也是神话传说中的超凡存在。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太上老君,被视为救赎和教化人类的神圣使者与智者。至于张天师,他则是将哲学思想普及化而非提升至更高境界的道教创始人——神明。
各大宗教信仰中,除了对神界至高无上的上帝、天主、真主持有崇敬之心外,还追求着一位能成为神之使者的凡间神人、圣人。老子集多重身份于一身,既是天道的象征,又是道教经典《道德经》的作者(类似于伊斯兰教中的大毛拉),同时也是传教者、学者和受人尊敬的导师。至于张陵,即张天师,则是道教的创立者、领导者,以及宗教法规的制定者和管理者。
李左车,在他去世后一二百年间,成为了他麾下的杰出将领,被誉为汉初的名将。在1962年,董必武在悼念李克农的诗中提及:“三十年前的事已遥远,深知你的才华横溢,独步中华。你的智谋颇似唐朝的房玄龄,用计谋与李左车不相上下。天意不允留下这位老者,若能赎回,岂止千家。继承先祖遗志,芝兰之秀得以发扬,高举红旗,抵御落日余晖。”由此可见,李左车的声名显赫。至于他后来,即在逝世之后,他成为了雹神,这应当是源于他昔日的威严以及天生的威势。
张天师,亦称雹神,即便身处神界,其交往礼仪亦多遵循人间的规矩。当王公前来拜见,雹神便会热情迎接;天师则设宴款待。然而,雹神因公事需离开,王公对故土情深,对农事尤为珍视,遂恳请雹神从中斡旋。人界与神界虽相隔,实则相去不远,几乎无甚差别。有人或许会说,二者之间仅有细微之别,比如雹神施展法术,腾空降雨,其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然而,天师顺应人间王公的请求,使得雹神的法术表演显得更加温文尔雅。
在处理事务时,中华民族历来遵循着充满传统智慧的处世之道——既重视保留变通空间的“缓冲”策略,又深谙充满人文关怀的“缓和”方法,在情与理的融合中展现出独特的温情主义。遵循天命,必须遵从,神明自有分寸,过度则失之偏颇,有时不必过分,这便是所谓的“中庸”与“厚道”,走过必经的仪式,维护可能保全的面子,展现必要的威严,让人不禁微笑。《聊斋》称其为“志异”,蒲松龄大师在搜寻奇闻异事、奇人异士时,然而在这篇文章里,他却将大师和神祇描绘得如此凡俗平庸,神界仿佛遵循着俗世的道理,记录的“不异”之事,亦可视为一种独特的“志不异”之“异”。
原文
王公身姿挺拔,赴任于楚地。他计划前往龙虎山拜访天师。抵达湖边,刚一登上船,便有位人士驾着小艇靠近,示意船上的仆人通报。王公见到此人,容貌俊美。对方从怀中取出天师的请柬,说道:“得知您的随从即将到来,特此先行派遣携带弓箭的随从。”王公对其预知的能力感到惊讶,更加敬重,带着诚挚的心情前往。
天师审视着那器物。那些为其服务的仆人,服饰须发,多数与常人迥异。前来的使者也站在其身旁。过了一会儿,他向天师低声耳语。天师对公说:“这位先生是您的同乡,您不认识吗?”公询问其身份。答道:“他就是世人所传说的雹神李左车。”公听后,脸色大变。天师接着说:“我刚才提到奉旨降雨降雹,所以特地来告别。”
众人询问:“请问在哪里?”他回答:“在章丘。”鉴于两地相邻,他离座请求免除。天师回应道:“这是上天的玉敕,冰雹的数量有定数,怎能随意更改?”他的哀求始终未果。天师沉思良久,然后回头叮嘱道:“冰雹主要降在山谷,不会损害庄稼。”接着又告诫:“既然贵客在场,文字处理宜文不宜武。”
神隐身而出,踏入庭院之中,忽然脚下升起烟雾,弥漫四周。片刻之后,他竭尽全力跃起,身形终于超过庭院中的树木;再一跃,又超过了楼阁的高度。突然间,一声霹雳响起,他向北飞去,房屋为之震动,宴席上的器皿也跟着摇摆。公惊讶地说:“他离去时竟如雷霆般!”天师解释道:“我先前已对他有所告诫,这才让他拖延了时间;否则,他只需在平地上一声轰鸣,便会瞬间消失。”
公别归后,他记下了具体的日期,派人去询问章丘的情况。那天恰好下了大雨和冰雹,沟渠都涨满了水,但田地里却只有寥寥数枚作物。
(作者为当代著名作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