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半叶,神州大地之上,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大量必将流传千古的事迹,比如史诗般的万里长征,比如有着把炼狱般的牢底坐穿的无畏气概,比如只身独闯虎穴的智勇双全等等 。
然而,随着阅历不断增加,有一件“小事”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这件事很少被人提起,它毫不耀眼,甚至已显得很不合时代潮流 。
红军自上井冈山起,便长期于极为险恶的环境中展开奋斗,曾一度被敌人杀得血流成河,陷入走投无路的困境。彼时,从“实力”方面而言,红军连诸多地方军阀都比不上,更遑论与直接的敌人相较了。并且敌人万分凶残,秉持“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的理念,还宣称“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 。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28年红军诞生一年后,毛泽东提出了“缴枪不杀,宽待(优待)俘虏”的规定,对俘虏不搜腰包,不打骂,不杀,不虐待,受伤治疗,去留自愿,加入红军一视同仁 。
1935年11月,红军历经千难万险到达陕北后,红军总司令部以明电形式再次明确规定了俘虏政策。
(1)投降红军的不论官兵,一律不准杀害,并予优待;
(2)愿当红军的,一律录用;
(3)要回家的发给路费;
(4)敌人伤病官兵,一律给药医治;
(5)带武器军用品来投降的重赏;
(6)杀死卖国官长来投降的,升职使用。
有一个政策,被简称为“缴枪不杀,宽带(优待)俘虏” ,从红军诞生后不久开始,就一直坚持实行,到了在朝鲜半岛上,面对装备在世代上领先自己的联合国军时,这个政策仍然没有改变 。
红军优待俘虏
是什么原因,在红军几乎刚诞生,自身还十分弱小,敌人万分凶残,双方正进行殊死战斗时,红军就制定了如此仁义的俘虏政策?俘虏中有多少人手上沾有红军鲜血?俘虏中会有多少人回头重新拿起枪再对准红军?弱小且前途未卜的红军,面对你死我活的对手,究竟有何理由这般宽宏大量?
时常想起这件“小事”,是由于它和当下流行的“实力决定论”反差极大。有了实力之后,才具备去谈论真理、公正、宽容等的资格,也就是所谓的“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没有“实力”就应当认怂,就应当向不公乃至邪恶低头。没有“实力”却去谈理想追求高尚是自欺欺人。没有“实力”支撑的宽容大度是虚伪且愚不可及的。当时的红军明显不具备所谓“实力”,然而对待俘虏却有着史无前例的宽容,后来的事实也表明这和虚伪、愚蠢没有任何关联。
时常想起这件“小事”,是因为它与很多人所认为的世界观截然不同,很多人认为历史与现实都是利益博弈与玩弄权术。在这种世界观之下,“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其潜台词是没有什么道义,一切都是利益。一切的宽容善良不过都是谋取现实利益的权术的一部分。但是红军在被杀得血流成河的情况下,红军处于走投无路的境地,然而红军依然坚守这样的政策,不管怎样都很难将其解释为是一种计谋。
时常想起这件“小事”,更在于它和当下流行的、凡事都以外部事物作为参照的行为方式截然不同。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凡事以外部事物做参照的行为,是一种因为缺少内心定见而攀附其他事物的思维方式。从古到今,没有哪一支军队像这样认真地制定并执行了对敌政策。所以这一政策是红军的缔造者们内心产生的,源于他们心中的一杆秤,这杆秤是以道义为基准的价值天平。这一政策是内在道义的产物,不是效仿他人得来的结果。
中华文明语境里的道义,超越了个人与种族等范畴,是存在于人类文明本质意义上的真理与正义。道义,是中华文明历经千年始终不变的信仰。道义,是中华文明在沧海桑田的历程中,即便陷入绝地也绝对不会放弃的至上准则。我们凭借道义来驾驭利益,我们依靠道义统领计谋,我们借助道义感化天下,我们依据道义校准航向。(谢耘,发表于微信公众号“慧影Cydow”,时间为2019年9月24日,文章标题是“走向世界的中国:从任人宰割到重塑世界”)
1928年形成了俘虏政策,它与“实力”“血性”毫无关联,没有任何豪言壮语,而是以极为普通平实的语言表述,在几十年可歌可泣的英勇历程中,它纯正地折射出了红军缔造者内心珍视的道义,清晰地映照出红军缔造者不为外物所动的内在原则,是在那个没有希望的黑暗时代中照亮现实的一束希望之光 。
近年来,在凡事都拿外物作参照的做法里,发展出一种广为流行的颓废“比烂思维”,这种思维动辄就拿别人的烂事为自己或自己维护的对象开脱,证明没有烂到别人那种程度,还成为了一个光明正大的合理逻辑。比烂是一学即会、信手拈来的“方便法门”。很多人在比烂中建立“自信”,用比烂来维护尊严,甚至以此来证明“杰出”。
“比烂思维”散发着浓郁的“老鼠哲学”气息,这种气息是苟且偷生的(谢耘,“从辩证唯物主义到老鼠哲学、庸俗哲学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微信公众号“慧影Cydow”,2020年11月25日),其颓废倾向不言而喻,根本无需对其作深入剖析。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每一次辉煌,都绝不是源于与他人比烂,而是自强不息所造就的;新中国从孕育到成长,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奋发图强的清晰印记,并非与他人比烂的敷衍。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期。沧海横流更能展现英雄的本色,因为真正的英雄,不是跟着浊浪去随波逐流的漂浮之物,而是不惜粉身碎骨去力挽狂澜的中坚力量。红军在初创时期就形成了俘虏政策,这件“小事”充分地映射出新中国精神实质的灿烂光芒。“比烂思维”是对中华文明主流价值的叛逆,也是对新中国精神实质的双重叛逆。
时常想起这件“小事”,最终是为了不断提醒自己,哪怕处于卑微的境地,也不能失去自己的本分,不论能不能看到希望,都不要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即使心中缺少一盏道义的明灯,至少也要见贤思齐,而不是在与更差的情况比较中寻求可怜的自我安慰。
比烂思维开启的是一条走向坠落的道路,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民族,又或是对于人类,都是这样的情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